【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百年“纳顿”谁来传承
  作者:记者 陈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07 | 点击数:3890
 

  农历七月到九月,地处青海省海拔最低的民和县官亭镇正是瓜果飘香、新粮入仓、新油入缸的丰收季节。在这个时节的民和县三川地区,你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每个村寨的打麦场和小广场上人头攒动,彩旗飘飘,身着节日盛装的土族群众口中高呼“大好”,具有喜庆色彩的锣鼓声响彻云霄……

  这就是在民间被称为“七月会”的土族“纳顿”节。每年从农历七月十二至九月十五这63天,每一天都是土族人的节日,所以纳顿节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为文化遗产捏一把汗

  “纳顿”原本为土语译音,意思是“娱乐玩耍”,这个含义和蒙古族的“那达慕”的含义一样。作为当地一个传统节日的名称,其中又包含着“庙会”、“狂欢”的意思。因为节日的时间正值丰收的时候,当地人习惯上称之为“庄稼人会”、“庆丰收会”等。这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之一。

  在丰收的秋季,土族人将麦场上的小麦收入粮仓,新麦磨成新面,酿成“酩醪”家酒,便开始以庙会的形式来欢庆丰收,感谢神恩,以期待来年五谷丰登。据当地研究者介绍,土族“纳顿”节欢庆的方式多种多样,有锣鼓、傩戏、祭祀占卜、巫师跳巫舞、访亲探友、上坟祭祖等。

  “纳顿”节以其多元化的文化形态和浓郁的区域文化特性,成为众多民俗节日中一个奇特的亮点,引来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2006年,土族“纳顿”进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而走出西北,成了海内外民俗学家和游客所关注的一个文化现象。然而在说起“纳顿”传承问题时,一组数据不得不让我们为这一古老而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捏一把汗。

  现如今,三川地区的“纳顿”协会会员平均年龄在40至80岁之间,最年轻的也在40岁左右,在册的省市县级传承人14人,现在三川地区共有43个“纳顿”队,正常活动的只有30多个队,涉及人口5万多人。

  “纳顿”的前生今世

  “纳顿”主要分布在官亭、杏儿、马营、前河地区。1958年以前民和地区有60多个村落参加“纳顿”,民和县马营镇的一两个村、浪塘水库周围的几个村落还跳“纳顿”,但是现在已经失传很久了。据统计,现在民和地区只有43个村落在农历7至9月份跳“纳顿”。这43个队里包括只举行仪式,不跳“纳顿”的队伍。有的一个村里有几个“纳顿”队,有的几个村只有一个“纳顿”队。正常活动的只有30多个“纳顿”队。“纳顿”协会会长徐秀福说:“去年我们在民和县文化局的扶持下,恢复了五十村、甘家川村等7个队。今年打算恢复3个队,但由于人员不足,只恢复了1个队。每个队人数不等,多则100多人,少则十几人。”

  “纳顿”以会首舞和面具舞(也称傩舞)为特色,《会首舞》是开场舞,《杀虎将》是压轴舞,这是传统的傩舞。《庄稼期》是土族从游牧生活转变为农耕生活的一种纪念,非常幽默滑稽,主要以戏耍为主,但是内容非常真实。《杀虎将》则是祈福纳吉的一个舞蹈。还有《三将舞》、《五将舞》、《关王舞》,主要是反映三国中的一些经典桥段。但是现在很多地方已经不跳《关王舞》了。

  “纳顿”的伴奏乐器主要是鼓和锣。“纳顿”的鼓点分为三种:行进点、过关斩将点和乱点。鼓点不一样、动作不一样,反映的故事情节也不一样。“纳顿”当中,会跳的就得会打鼓。

  “纳顿”以庙为主。新中国成立前,“纳顿”是一种束缚,人们惧怕神灵,“纳顿”也就成了一种管理人的模式。科学知识普及后,人们抛弃了传统的旧的观念,庙神没有了威力,人们不再惧怕“牛鬼蛇神”,所以,组织上也就出现了问题。

  以前有生产队的时候,农民跳“纳顿”,会记工分。现在的“纳顿”只是民间组织发起的活动,没有任何酬劳,很多人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每年7、8月份跳“纳顿”的时候,正是打工的高峰期,农民外出打工一天可以挣一百元左右,但是跳“纳顿”没有一分钱。一场“纳顿”从接神开始,小会、大会、送神,跳下来需要几天的时间,很多人不愿浪费了这几天,这直接导致了跳“纳顿”人才的青黄不接。在破“四旧”的时候,“纳顿”被作为一种封建迷信思想对待,在1958年至1976年的时候停办了18年。这期间就失传了很多人才。现在跳“纳顿”只是成为了一种个人爱好。

  谁来传承“纳顿”

  由于“纳顿”被列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培训艺人,确定一定数量的传承人、发现艺人中的骨干,成了拯救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当务之急。近几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官亭镇连续举办了三四年的“纳顿”艺人培训班,由传承人去培训艺人,在一定的程度上为“纳顿”的传承起了推动作用,“纳顿”出现了新的气象。

  “纳顿”的传承人不仅得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会跳、会打鼓,主要还要有威望。传承人不但是传承者,更是组织者、管理者。65岁的“纳顿”传承人李长命说:“每年快到‘纳顿’节时,我就提前一个星期去那个村庄教。每年都带徒弟,但是人员流动性大,跳一场‘纳顿’需要的人也多,青年人年年出门打工,今年教会了并不代表明年就会参加。跳‘五将’必须要7个人,‘三将’要6个人,‘庄稼期’要8个人,‘杀虎将’需要9个人。上场打号的还得需要2个人,抬轿子的需要2个人,一场‘纳顿’下来40多个人。人员不固定,所以从舞蹈姿势到鼓点每年都得教。”

  面具是“纳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涉及五万多人口的节日中,会做面具的也只有4-5个人。“纳顿”传承人乔国军说:“我从小就跟着父亲跳‘纳顿’。对我而言,‘纳顿’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记忆的传承。我喜欢戴自己做的面具跳‘纳顿’,我做面具的手艺还是从我们村的一个70多岁老僧人手里学到的。”。他告诉记者,制作面具需要一定的绘画功底,还得自己做模型。虽然花样不太多,但是做工复杂。主要材料是布,先是由红泥做成模型后,在往上糊上一层纸,晾干之后再把里面的红泥挖掉,纸上再由三角形的小缕布一片片粘贴而成。模型做成之后再涂上色彩。做一个面具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面具价钱低,市场局限性大,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喜欢做面具,要是没耐性,也赚不到钱。

  民和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局长黎峰介绍,三川地区文化底蕴丰厚,全县将近70%的文化资源集中在三川。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三川“纳顿”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目前中老年人还比较有热情参与,年轻人的参与热情不高,断代问题依然存在。为了进一步传承和保护“纳顿”民俗文化,他们将尽量争取项目资金,逐步更新“纳顿”的服饰及设备,培养“纳顿”和群众基础较好的剧目艺人。同时要求以“纳顿”基本动作为元素,编创一种韵律操,在三川地区的中小学推广,让孩子们从小接受文化的熏陶,让“纳顿”在传承中发展。

  文章来源:海东时报 2018-01-05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古徽州制墨技艺传承人:古法制墨需要现代传承
下一条: ·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相关链接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吴凤玲]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思考·[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宋汶阳]传统村落中非遗传承的内生动力·[罗浩然]论非遗传承团体的立法必要性与规则构建
·[艾晶]优势视角下广西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路径研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王卫华]乡村振兴中的非遗传承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周福岩]非遗传承与社区参与——基于伦理学的视角
·[李向诚 李彤 陈仰珩]非遗保护视角下澳门太极拳的传承发展·[白廷举]仪式实践、礼俗互动与文化认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