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毛巧晖]《民间文学》与新中国民间文艺学
——基于1955至1966年《民间文学》的考察
  作者:毛巧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05 | 点击数:6086
 

  “人民性”话语体系的构建

  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他指出“五四”知识分子的文学革命是资产阶级的文学革命,无产阶级占人口90%以上,现在要建设以共产党为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宗旨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即“新民主主义文学”。在《讲话》中,毛泽东进一步规定了文艺为广大人民服务、文艺服从于政治、文艺批评中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周扬对《讲话》进一步阐释,指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最正确、最深刻、最完全地从根本上解决了文艺为群众与如何为群众的问题。”第一次“文代会”上,周扬代表解放区作了《新的人民的文艺》的发言,指出“解放区的文艺是真正新的人民的文艺”,在今后的文艺工作中必须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精神以及新文艺的方向,就是《讲话》所规定的“人民的”方向。延安的文学精神扩展到全国文艺界,“人民性”成为文学艺术批评的基础概念。民间文艺本身是劳动人民的创作,钟敬文在“第一次文代会”作了《请多多地注意民间文艺》的发言,他谈到“在整个难得的机会中,我要向诸位代表提出一个热诚的请求,请求大家多多地注意民间文艺(用毛泽东先生的话说,就是‘萌芽状态的文艺’)!”他们的“生活和心理也没有像压迫阶级所常有的那种空虚、荒唐和颓废。大体上它倒是比较正常,比较合理的。就因为这样,在文艺上反映出来的生活现象和思想感情趣味等,也往往显得真实,显得充沛和健康,不是一般文人创作能够相比。……真正劳动人民(大多数是农民)的创作跟小资产阶级的或流氓的知识分子的创作(都市间流行的某些小调、说书、曲本和通俗小说等),在性质和意义上的差别,曾经有多少人注意到呢?”可见民间文艺由于创作者、流传者与作家文艺的不同,契合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人民文艺”之要求,逐步形成了民间文艺学的显性与核心话语即“人民性”。

  “民间文学源头论”是20世纪50~60年代中期文学史的基本理论,在一定时期内出现了“民间文学主流论”、“民间文学正宗论”的偏至。新中国初期,民间文学研究者努力探析作为文学艺术共性的“人民性”。民间文学研究者特别强调与突出民间文学与人民性的契合,并努力诠释其内涵。1955~1963年《民间文学》杂志就这一问题刊发过苏联的人民口头创作理论与当时学界的相关研究,其中以克冰(连树声)《关于人民口头创作》的阐述最有代表性。他将人民性表述为“人民口头创作跟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是紧密而直接地结合着的,是它们的直接放映,是劳动人民的魅力的生活伴侣,是他们的有益的教科书和恢复疲劳、增强健康精神的高尚娱乐品,是他们的锋利的斗争武器。所以人民口头创作表现着劳动人民的世界观,表现着他们的道德面貌、劳动和斗争,他们的‘憧憬和期望’(列宁语),他们的美学趣味和观点。总之,它以独特的艺术方式反映着劳动人民的外在和内在的生活。这就是人民口头创作的人民性。”他的思想一方面受到苏联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国内文学艺术领域人民性探讨直接相关。人民性在20世纪50~60年代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我们说某某作品是富有人民性的,这应当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人民性”成为文学作品艺术性的标准。民间文学领域特别强调民间文学作品的直接人民性,在具体的民间文学作品审美与批评中也经常使用“人民性”一词。钟敬文在1950年在纪念开国周年所作的《口头文学: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已经开始用这一名词,1953年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学课程改名为“人民口头创作”。匡扶在《民间文学概论》(甘肃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中将人民性作为专章进行阐释,思路是:从文学的人民性延伸出民间文学的人民性。对这一基本问题的探讨与研究使得民间文学更强调与“人民性”联系密切的“集体性”与“口头性”,研究围绕这两性展开,这就导致对于民间文学的另外两个基本特质——“传承性”与“变异性”则忽略了。

  总之,从《民间文学》刊发的理论文章与主要作品可以看出,民间文学领域以人民性为核心话语,民间文学理论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的对接与话语移植。这种名词、概念、理论术语的简单移植,造成了民间文学研究理论的简单化与作家文学化;同时也造成民间文艺学基本问题、基本理论与基本话语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偏差与错位。

  注释:

  (1)以上引文出自钟敬文《请多多地注意民间文艺》,《文艺报》13期,1949年7月28日。

  (2)参见毛巧晖《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史论》,第22~23页,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

  (3)载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辑:《民间文艺集刊》1950年第一集。

  (4)参见李岳南:《民间戏曲歌谣散论》,上海出版公司印行1954版。

  (5)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民间文学集刊》第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0年。

  (6)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民间文学集刊》第二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

  (7)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民间文学集刊》第二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

  (8)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民间文学集刊》第三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

  (9)《发刊词》,《民间文学》1955年4月号。

  (10)《征集民间文艺资料办法》,载于《民间文艺集刊》1950年第一集。

  (11)同篇文章刊登于《民间文学》,1958年5月号。

  (12)“①应记明资料来源、地点、流传时期及流传情况等;②如系口头传授的唱词或故事等,应记明唱者的姓名、籍贯、经历、讲唱的环境等,③某一作品应尽量搜集完整,仅有片断者,应加以声明;④切勿删改,要保持原样;⑤资料中的方言土语及地方性的风俗习惯等,须加以注释”。参见郭沫若《关于大规模收集民歌问题答本刊编辑部问》,《民间文学》1958年5月号。

  (13)2006年8月14日访谈刘超。

  (14)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编:《民间文学参考资料》(第八辑),第6页,内部资料1963年11月。

  (15)〔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第4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参见连树声《借鉴苏联民间文学理论的历史回顾与思考》,载于《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03年第1期。

  (17)《编后记》,载于《民间文学》1957年第11期。

  (18)〔苏联〕A·A·开也夫:《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家论人民创作》,连树声译,《民间文学》1955年4月号;《十月革命前俄罗斯工人口头创作》,《民间文学》1956年4月号。

  (19)〔苏联〕B·普洛普:《英雄叙事诗研究中的一些方法论问题》,王智量译,《民间文学》1956年1月号、2月号。

  (20)〔苏联〕高尔基:《谈故事》,孟昌译,《民间文学》1956年5月号。

  (21)黎敏:《新中国头十年苏联民间文学理论的引入》,载于《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22)参见汪立珍《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料建设回顾》,《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4期。

  (23)梁庭望:《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1期。

  (24)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四卷),388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

  (25)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89~90页。

  (26)参见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第595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27)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民间文艺集刊》,第三期,1951年。

  (28)王平凡白鸿编:《毛星纪念文集》,第92页,学苑出版社2004版。

  (29)杨亮才、陶阳记录整理《白族民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30)刘超记录整理《纳西族的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31)萧甘牛:《一幅僮锦》,《民间文学》1955年4月号。

  (32)参见《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659~669页,人民出版社1964版。

  (33)周扬:《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序言》,《周扬文集》(第一卷),第45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版。

  (34)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周扬文集》(第一卷),第513页。

  (35)钟敬文:《请多多地注意民间文艺》,《文艺报》13期,1949年7月28日。

  (36)克冰(连树声):《关于“人民口头创作”》,《民间文学》1957年5月号。

  (37)记哲:《略谈文学的人民性问题》,《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59年第3期。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工程”子项目“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的中国化进程”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文发表于《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第4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廖群]“俗讲”与西汉故事简《妄稽》《神乌赋》的传播
下一条: ·[张隽波]革命节日的百年流变、纪念与再造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