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惠玲在创作中
日前,由广东省委宣传部支持,中国民协、广东省文联、民族文化宫、广东省民协在北京共同主办的华章逸彩——翟惠玲广彩艺术作品展及研讨会上,来自奇丽柔靡的岭南广彩艺术展现在首都观众面前。此次展览是广东民间工艺领军人物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活动计划用五年时间,每年推出一位广东民间工艺标杆性人物,带动广东民间工艺人才阶梯的建设,同时创作一批具有传统技艺、符合现代审美、反映当代风貌的精品力作,形成岭南文化、传统技艺延绵不断的良好局面。
2017年度广东民间工艺领军人物为广彩省级非遗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民间文化技艺大师翟惠玲。翟惠玲自高中毕业后便进入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跟随工艺师谭炎师傅学艺,至今已从事广彩创作设计46年。
得洋气之先
广彩的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所谓织金彩瓷,就是在白胎瓷器的釉上绘上色彩艳丽的图案,并在色彩之间描金、织金,如同在锦缎上绣以色彩绚丽、高雅华贵的万缕金丝,然后以低温焙烧而成。广彩是广州传统民间工艺“三雕一彩一绣”中的“一彩”,与其他工艺不同的是,广彩并非土生土长,而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
“广彩瓷器的出现和发展与广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外贸易有关,可以说是特别为外销定制而生产的外销艺术品。广彩瓷器的造型、纹饰、色彩等也因此不同程度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翟惠玲介绍。
17世纪的欧洲人对多彩瓷特别偏爱,其主要来源于我国的景德镇。当时,广州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出入口岸,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外国商船随之增多,景德镇的陶瓷大量从广州港口销往国外。为节省运输成本,减少陶瓷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坏率,精明的广州人采取异地加彩的方法,从景德镇运来白瓷坯,在广州加彩再烧,然后直接在广州装船出口至欧洲。据不完全估算,鼎盛时期每年出口欧洲的广彩瓷达数百万件至千万件之多。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东西方关系发生变化,欧洲瓷器生产崛起,中国外销瓷减少,广彩逐渐展现出民族化、地域化趋势。时至今日,广彩瓷的生产已经大为削弱。2008年11月,广彩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因时而俱进
清朝早中期的广彩相当部分为欧美贵族用瓷,到清朝中晚期、民国时期转变为生活用瓷为主,当代则更多是以工艺品和艺术品的方式呈现。现在,广彩作为一种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因应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形成了适应市场需求而得以发展的生存机制。
近年来,广彩变革变新,翟惠玲正是催生当代广彩创作创新发展的代表人物之一。“广彩不能只学基本功,还要善于突破,否则一辈子就只能止步于填色了。”翟惠玲说。
历史上,广彩大量地吸收西洋画的画法,在纹饰图案与主题之间,会考虑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着色方面则常以色块表现立体;同时,广彩也继承了中国画画法中以线条表现质感的方法,创造出长行、折色、古彩、飞白等画法。在图案内容方面,广彩更多是继承了中国民间悠久的传统,大量采用传统的吉祥符号,如八宝、龙凤、麒麟等,以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趋善避恶的愿望,与中国工艺美术“有图必吉利”的传统一脉相承。
翟惠玲清楚地意识到,广彩要突出重围,走向世界,关键在于解决设计的短板。有一段时间,她每天下班后,都会积极参加各种进修班,提升审美设计能力。圆盘作品《洛神图》中,翟惠玲融入了自己对故事的理解,通过色线和白描的大胆运用,既保留了广彩的特色和风格,又将人物的神态描绘得更加生动写实,成为当代广彩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绘中国形象
翟惠玲的作品以构图饱满、色彩夺目的“长行人物”人物画创作见长。她的人物画保留了广彩的格调与画风,无论神话故事、世俗生活还是风景人物,都具有浓厚的广东地域特性和岭南绘画意韵。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也关注生活,关注生活的主体——人。翟惠玲笔下的广彩人物,体现出悠长的中国人的温情和美,表现出工艺家对人生的一种态度。翟惠玲表示,作为一名广彩艺术家,在伟大时代与平凡生活中,有责任去传扬中国人的美德与情操,通过人物画的创作,将对中国人性格的理解与情感融入到技艺技法中。
她对广彩技法的研究,尤其是在人物绘画的积极探索,极大地拓展了当代广彩人物画的深度和广度,巧妙地结合了工笔与写意的技法运用于广彩瓷创作中。在她的作品中,既有体现传统审美意识的《宫廷闲乐图》《抚琴图》,又有体现现代主题创作理念的《粤东纪趣图》《张羽煮海图》,叙往思古和表达当下在她的创作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在40多年的广彩艺术历程中,翟惠玲从艺术实践的探索逐步走向对艺术追求的自觉,在学习和汲取老一辈工艺美术家的营养和经验、继承传统创作方法的基础上坚持开拓创新。她这样告诫弟子:“要坚持深入生活、感受生活,真正在这个行业里静下心来,在花鸟虫鱼、飞禽鸟兽、山水人物的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2018-01-05 【本文责编:孙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