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廖群]“俗讲”与西汉故事简《妄稽》《神乌赋》的传播
  作者:廖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04 | 点击数:7286
 

三、《妄稽》与《神乌赋》及其他

  我们知道,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之一,但以往文学史叙述传世汉赋,仅有司马相如《子虚》《上林》、杨雄《羽猎》、班固《两都》等体物大赋和贾谊《吊屈原》、张衡《归田》等抒情小赋之分,上世纪九十年代《神乌赋》的出土,让学界注意到汉代实还有以讲故事为主旨的俗赋的存在,从而为汉赋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

  关于汉代俗赋故事赋,笔者已在《汉代俗赋与中国古代小说发生研究》一文中,结合《神乌赋》、韩朋故事残简、汉代史书、故事书中的类俗赋(如《史记·龟策列传》中的神龟故事、《列女传·节义传》中的《鲁秋洁妇》、《韩诗外传》中的“阿谷处女”),做了比较集中的探讨,并联系地下出土的汉代说书表演俑,推测“汉代讲故事艺术极其盛行,进而不难想象,韵散结合的作为讲诵底本的故事赋,在汉代一定是大量存在过的”。

  “北大汉简”《妄稽》赋的发现,使这一推测得到了印证。《妄稽》为不见传世的汉代俗赋、故事赋这一大类,又新添了一篇难得的原件和整件。到目前为止,纯粹以讲诵故事为主旨的比较完整的俗赋作品实只有《神乌赋》再加这篇《妄稽》。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两篇都是西汉赋,《神乌赋》所自出的尹湾汉墓下葬时间为西汉末年汉成帝时代,陪葬作品当在西汉后期之前;《妄稽》则可能抄写于汉武帝后期至宣帝时期,比《神乌赋》还要早上半个世纪。

  其次,两篇赋在形式上十分近似,都是四言句式为主,韵散结合,描述比较铺排,较一般小故事篇幅要大。

  再次,两篇赋实都涉及了夫妻感情和家庭生活,只不过《神乌赋》夫妻感情甚笃,但提到了将来善待子女、无使他们受到后母虐待的话题;《妄稽》讲的则是夫妻不和,妻妾相恶,妒妇后悔。

  然而,《妄稽》的发现绝不只是在《神乌赋》的基础上数量的增加,而是新添了一个故事类型。因为《神乌赋》是以拟人化手法讲述人间生活的禽鸟故事,是以鸟影射人,而《妄稽》则是实实在在的人间故事。

  此外,《妄稽》的发现,还让我们将视线投入到类俗赋中的丑女故事。

  《妄稽》的特点之一是对妄稽其丑无比的样貌的描写,而在刘向所编辑的《列女传·辨通传》中,恰有几篇丑到极致的女子的奇遇。

  一个是《齐钟离春》中的无盐女钟离春,“其为人极丑无双:臼头深目,长壮大节,卬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行年四十,无所容人”;另一个是《齐宿瘤女》中的宿瘤女,“项有大瘤,故号曰宿瘤”;还有一个是《齐孤逐女》中的即墨孤逐女,“状甚丑,三逐于乡,五逐于里,过时无所容”,其描写的夸张,与《妄稽》如出一辙。再加上其中有“隐戏”情节(详下),笔者猜测其中有的底本很可能是著录于《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辞赋类”中的“隐书”,也是赋诵作品。还有《辩通传》中的其他篇目,诸如《阿谷处女》《楚野辨女》《赵津女娟》《楚处庄侄》,也都具有十分明显的赋诵特征甚至说唱特征,笔者推测它们的原本很可能都是赋诵底本,因此可将这些作品视为“类俗赋”“准俗赋”。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刘向为《列女传·辨通传》之首所写的四字十句的颂赞(有如卷目总序)中,最后两句是“妻妾则焉,为世所诵”,现在看来,这个“诵”字并非泛称,原来说的就是它们都在世间被赋诵讲说。

  然而,与《妄稽》截然不同的是,这些丑女全部为虽面相丑陋但却极富才德的贤女圣女,且均以德才取胜,由此位列王侯夫人。

  钟离春是“衒嫁不讎,流弃莫执”,于是“乃拂拭短褐,自诣宣王”,称“妾齐之不售女也”,“愿备后宫”,谒者以告,左右闻之“莫不揜口大笑”。宣王召问,“今夫人不容于乡里布衣”,却“欲干万乘之主”,“亦有何奇能哉”,钟离春说我“窃尝善隐”,宣王说这个我喜欢,不妨一试。“言未卒,忽然不见”。宣王大惊,“立发隐书而读之,退而推之,又未能得”。第二天复召而问之,又“不以隐对”,“但扬目衔齿,举手拊膝曰:‘殆哉!殆哉!’如此者四”。宣王说“愿遂闻命”。于是钟离春连说齐王一殆、二殆、三殆、四殆,说得齐宣王喟然而叹曰:“痛乎无盐君之言,乃今一闻”。于是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立太子,拜无盐君为后。

  宿瘤女当齐闵王出游至东郭、百姓尽观时采桑如故,王怪问之,回答是“妾受父母教采桑,不受教观大王”;王说“此奇女也,惜哉宿瘤”,女说“婢妾之职,属之不二”,“宿瘤何伤”;王大悦说“此贤女也”,命后车载之,女说“使妾不受父母之教,而随大王,是奔女也,大王又安用之”,王大惭,遂遣归,使使者往聘迎之。闵王归见诸夫人,说“今日出游,得一圣女,今至斥汝属矣”,“诸夫人皆怪之,盛服而卫,迟其至也,宿瘤,骇,宫中诸夫人皆掩口而笑,左右失貌,不能自止”,王大惭说“且无笑不饰耳。夫饰与不饰,固相去十百也”,宿瘤女说“夫饰与不饰,相去千万,尚不足言,何独十百也”,“昔者尧舜桀纣,俱天子也”,尧舜自饰以仁义,至今数千岁,天下归善焉,桀纣不自饰以仁义,身死国亡,为天下笑,至今千余岁,天下归恶焉。于是诸夫人皆大惭,闵王大感,立瘤女以为后。

  孤逐女当齐相妇死后,直接登襄王之门,称“妾三逐于乡,五逐于里,孤无父母,摈弃于野,无所容止”,愿“尽其愚辞”,襄王闻之辍食吐哺而起。左右问“王何为遽?”王说“此人必有与人异者”,遂见与之语,始一日,称相国乃国之柱;其二日,称国相如比目之鱼,外比内比,明其左右,贤其妻子,然后能成其事;其三日,称齐相中才,可推一而用之,如楚用虞邱子而得孙叔敖,燕用郭隗而得乐毅,齐桓公尊九九之人而有道之士归之,越王敬螳蜋之怒而勇士死之,叶公好龙而龙为暴下。襄王称善,“遂尊其相,敬而事之,以逐女妻之”。

  比较之下,《妄稽》却是讲述了一个貌丑性也丑的真正的丑女的故事,属于鞭笞文。但最后让丑女反省,其中蕴含的是正面的训诫之意。

  可见,就丑女故事而言,《妄稽》也是一种新的类型。

四、“俗讲”与西汉故事赋的初始传播

  《妄稽》的发现,使得汉赋中存在故事赋一大类别不再只是《神乌赋》一个孤证,汉代故事赋类的揭示不再只是据《神乌赋》及断章残简加以推测、佐以“类俗赋”“准俗赋”加以论证的阶段,汉代故事赋,甚至可以更准确地称为“西汉故事赋”,已经有了确定的作品和研究对象。

  那么首先一个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这些作品,确定地说,《妄稽》《神乌赋》,最初当是由谁来作,由谁“发表”,在哪里“发表”,为了什么“发表”?作品的功能是什么?

  不像汉代那些传世的赋作,最初大多是伴随作者的生平传记留存、载录,能见到作品,也就同时得知作品的作者是谁,写出来呈给了谁,比如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文选》载录析为《子虚赋》和《上林赋》),乃是司马相如从梁孝王游时先“著《子虚》之赋”,后来汉武帝“读《子虚赋》而善之”,“乃召问相如”,司马相如回答“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于是在原《子虚赋》基础上重新组合成子虚、乌有、亡是公的三段式结构,成为今见的《子虚赋》《上林赋》,或统一称《天子游猎赋》,“奏之天子,天子大说”,这些都是被《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明确记载下来的。

  《妄稽》《神乌赋》则没有这个“待遇”。它们之所以是出土文献而不是传世文献,恰恰是因为其创作、其“发表”没有被记载,因此也就不可能在记载中直接找到关于它们创作、“发表”的材料。

  就“赋”的原初意义而言,“不歌而诵谓之赋”,赋是要赋诵的;而俗赋,其本质特征在于“俗”,在于世俗化,大众化,是要面对众人赋诵,是要口头讲说,而不会是像文人赋那样写出来呈上、奉送。所以,汉代,更具体来说是西汉,是不是也有类似后代“俗讲”那样的伎艺表演传播?

  “俗讲”是借用词。狭义、特定的“俗讲”是指流行于唐代的古代寺院讲经中的通俗讲唱。这里只是取其“俗”和“讲”。传播形式是面对市井听众的赋诵讲说。

  关于这种“俗讲”,笔者在《汉代俗赋与中国古代小说发生研究》中的“说书俑与汉代故事赋猜想”一节中已经有所论证,提到了四川成都曾家包东汉画像砖石墓出土的说书俑,1963年郫县宋家林出土的东汉说书俑,济源泗涧沟8号汉墓出土的一组表演俑。这些俑都表情丰富,手舞足蹈,有的手中还持有小鼓、鼓槌之类乐器,用来证明是在讲诵故事,应该没有问题。然而现在来看,这些文物都出土于东汉墓中,济源泗涧沟8号汉墓有论文分析称也应断为东汉中期墓,对于论证西汉时代的说话伎艺还比较间接。

  现在对于论证西汉及此前即开始有的“俗讲”,笔者又有了新发现的材料,包括出土文物,还包括难得的文献记述和提及。

  先说文物。

  笔者发现,河北博物馆陈列有一对错金说唱俑,介绍称出土于河北满城西汉中期中山靖王刘胜墓。就错金风格看与该墓出土的一批珍贵文物(如错金博山炉、长信宫灯)的确比较接近,惜当年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没有专门介绍,或许因为出土太多(4000余件),而文物工作者当时对说唱俑又还没有特别关注。如果这对说唱俑确为西汉铜俑,那么这就为西汉已有说话伎艺表演提供了很好的证明,因为这对铜俑中,一个右手五指张开举到耳部以上,显然是说话时做的手势,另一个则是悉心倾听的模样。

  再看文献。

  笔者在《荀子·正论》中发现了“世俗之为说者”的说法。如:“世俗之为说者曰:‘桀纣有天下,汤武篡而夺之。’”“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不能教化。’何也?曰:‘朱象不化。’”“世俗”即有别于宫廷、官学及诸子之学的市井民间,“为说者”则可能是专门“说话”者。从上引可见,所说还真都是上古传说。在市井民间“为说”,是需要些吸引力的,不排除赋诵讲说、配以声韵动作等“说书”表演的传播形式。

  《吕氏春秋·禁塞》中有条材料也特别值得注意,即在提到“太上以说”时很可能涉及到了军营徒群听“说”的情形:

        凡救守者,太上以说……以说则承从多(徒)群,日夜思之,事心任精,起则诵之,卧则梦之,自今(令)单(燀)唇干肺,费神伤魂,上称三皇五帝之业以愉其意,下称五伯名士之谋以信其事,早朝晏罢以告制兵者,行说语众以明其道。

       这里比较形象地描述了说者“以说”所下的功夫和“说”的内容。他们需要费心尽力、“起则诵之,卧则梦之”、熟记历代人物、故事,面对成群徒众,口干舌燥,所讲正是“上称三皇五帝之业”,“下称五伯名士之谋”。因此,所“以”之“说”、所“行”之“说”主要便是“说体”故事。《吕氏春秋》此篇为《禁塞》,涉及的是“救守”、“制兵”,而面对的不只是将帅,所“从”还有“徒群”,特别又说到“行说语众”,所以,这些“三皇五帝之业”“五伯名士之谋”,是“说”给众人听的。

  对于论证西汉赋诵表演,《淮南子》中的一条材料也十分值得注意。《本经训》称:“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异路而同归。晚世学者,……取成之迹,相与危坐而说之,鼓歌而舞之,故博学多闻,而不免于惑。”其中提到“相与危坐而说之”,所说的正是“五帝三王”的“殊事”,其“危坐”恰可以与上面刚刚提到的“错金说唱俑”相互印证,这对说唱俑正是跽坐着的。还有下面接着称“鼓歌而舞之”,这说明此时(西汉前期)及此前已是“说”“唱”同台,据此析之,或者“说”与“鼓歌”是两个“节目”,“说”完再“鼓歌”,或者“鼓歌”的就是讲说的故事,这为我们分析汉代大量百戏俑、百戏画像石中有坐有立、有张口、有举足等的综艺画面中可能有说故事者,提供了最有力的文献证明。

  总之,“俗讲”,很可能是《妄稽》《神乌赋》等汉代俗赋的初始传播途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其题材的世俗化、形式的赋诵特征。

  (原文载于《民俗研究》2016年第6期;注释及参考文献详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吉国秀 王明月 杨宏戟]信息技术如何进入日常生活:一个知识扩散的视角
下一条: ·[毛巧晖]《民间文学》与新中国民间文艺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