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韩雷 刘宪]从本真性视阈看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
  作者:韩雷 刘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03 | 点击数:8668
 

  3.练歌和备装

  甘肃西和传统乞巧节除了仪式活动之外,大部分环节都以唱巧为主。为确保在乞巧节中的唱巧环节不输给外村姑娘,早在六月下旬,当地姑娘就会对所唱巧歌进行统一排练。据赵子贤先生上世纪编订的《西和乞巧歌》所记载的内容看,传统西和乞巧歌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有反映家庭生活、生产劳动、社会习俗、地方时事政治和传说故事的;还有专门在仪式活动中传唱的仪式歌。

  乞巧节同时也是展现姑娘们魅力风采的绝佳时机。每当节日来临之前,参加乞巧的姑娘们就忙着准备自己的乞巧服饰。过去,当地民众由于生活条件所限,根本买不起衣服,只能自己手工缝制;抑或有的家庭为了能让姑娘参加乞巧,父母会向邻里或亲戚借一套衣服。现在,由于整体生活条件改善,村里人有能力到县城商铺购买自己喜欢的服饰了。2012年乞巧节,笔者在姜窑村进行田野调查时就发现,当地姑娘们的乞巧服装很时尚,上衣是雪纺的蓝色短袖,下衣是牛仔短裤,一些更时尚的姑娘还穿着黑丝袜。姑娘们将在颇具动感的流行音乐中尽情狂欢。

  4.请巧

  乞巧节信奉的神灵自然是织女神,当地方言把所有女性神灵都称为“娘娘”,所以,织女神也叫“巧娘娘”。巧娘娘无疑是整个乞巧活动中最重要的角色,但当地并没有专供民众祭祀或乞巧的固定空间即巧娘娘庙,所以才会有上文所述及的选址,即确定坐巧人家的环节。西和姑娘们把在纸活铺订做、购买巧娘娘像的整个过程称为“请巧”,用“请”字以示对巧娘娘的敬重。而用纸扎制巧娘娘像在当地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即“造巧”。诚然,“造巧”之后才能“请巧”。

  以上四个环节就是在为乞巧做准备。从确定场所、召集人员、筹集物资再到请巧,整个过程都是由当地民众自发组织实施完成的。

  (一)乞巧阶段

  从农历六月三十晚到七月初七半夜,是乞巧正式展演的时间。在这漫长的七天八夜里整个活动包括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和送巧等六大环节,而且每个环节都围绕着一定的仪式活动来展演。

  1.迎巧

  为了能让织女顺利来到人间接受当地民众的祭拜,在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姑娘们会进行迎巧仪式。而在此之前会举行“手襻搭桥”仪式。当地民众认为织女与代表人间的牛郎被一河相隔,为了能够让织女顺利返回到人间,姑娘们会把端午节所系的红手襻(用红头绳编成各种花样,系在手腕上,谓之“手襻”)相互连结在一起,由两位姑娘各持一端分别站在河两岸,将绾成的红绳投入河里,与此同时其他姑娘点蜡,燃香,焚表,集体跪拜并唱《搭桥歌》。这样织女就可借助手襻所搭之桥顺利来到人间,并担任整个乞巧活动中的主判官。

  迎巧即将织女像迎到坐巧人家之意。迎巧地点一般在村里十字路口或河边。在三十晚上,乞巧姑娘们一同来到迎巧地点,其中一人专门负责端香盘(里面盛放巧芽、香、蜡、纸、表),而巧头负责手捧织女像,其他人则一起跪拜在迎巧点,边跪边唱《迎巧歌》,祭拜完后伴着迎巧歌随同织女像回到坐巧人家。从织女像被迎请至坐巧人家那一刻起,直至七月初七送巧仪式结束前,这户人家就成了织女临时“驻扎”场所,家门全天开放,随时迎接村内外其他姑娘前来祭拜织女。

  2.祭巧

  祭巧分个体和集体两种祭拜形式。其中最为隆重的祭拜是七月初七举行的集体供馔祭巧仪韩式。这天姑娘们会在坐巧人家的庭院中央摆放一张八仙桌,将所有供品陈列其中,并由两位姑娘站立两旁,其他姑娘们则列队跪拜在供有织女神像的神桌前。跪拜结束后,正式开始馔饭仪式。“其中一人手端盛水大瓷碟,上面放有棉花制作的鸳鸯数对,另一人手端小木盘,盘内盛放供织女梳头的梳子和篦子。”大家列队从正庭出发走向庭院,边走边唱《转饭歌》。当到八仙桌时,旁边两位姑娘会虔诚地将供品递给前来转饭的姑娘。这样依次传递,直到所有供品都被放在供桌上,整个仪式才算结束。过去在举行这一盛大的仪式活动时,都会吸引村内外许多民众前来观看。2012年乞巧节,笔者前去调查的村庄则根本就没有举行转饭仪式。

  3.拜巧

  西和地处西北偏远地区,过去由于受“三从四德”观念的影响,当地女性的地位一直很低下。“四岁五岁穿耳环,七岁八岁把脚缠。十一岁上不出门,媒人登门问行情。六尺画布一瓶醋,打发女儿跟着走。伺候阿家把花扎,挨打受骂养娃娃。只让喝汤不给饭,一点不对让滚蛋”,是西和女性一生命运的缩影。只有在乞巧的这七天八夜里,年轻未婚女性才被允许走出家门,接触外面的世界;其中拜巧环节就是她们进一步拓展自己生活空间的主要途径。所谓拜巧就是指相邻乞巧点的姑娘们互相拜访,除了彼此之间相互切磋针线技艺和唱巧外,还要互相赠送一种特殊的礼物——巧芽。当地民众把这种礼物的流动称为“行情”。顾名思义,“行情”完全基于一种互惠原则,如果一方乞巧点的姑娘们没有如约拜巧,那么第二年另一方就会取消双方的拜巧关系,并认为对方太不尽人情而怪罪对方。由于要到外村拜巧,所以姑娘们都会穿上此前精心准备的新衣服,认真打扮一番。当姑娘们唱着巧歌列队经过本村的时候,往往会吸引很多父母围观,也为将要结婚的青年男子选择伴侣提供了绝佳机会。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刘麟]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成长”与“自由”
下一条: ·[刘晓春]布尔迪厄的“生活风格”论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
·[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
·[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