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银饰技艺的“遗产化”
贵州黔东南地区银饰文化的繁荣,需要可以配套的银饰生产技术,从而,银饰文化还影响到了苗族社区的生计方式。以被称为“银匠村”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控拜村为例,该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银饰,一半以上家庭以打制和经营银饰为业,有的家庭三四代都是银匠。这里成为远近知名的“银匠村”,必然原因是银饰文化在苗族聚居地的沉淀,而另一个原因,是清朝时期“被迫”的文化接触。清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清政府与当地苗民发生激烈冲突(地方志称为“控拜之战”),苗民流离失所,散逃至汉族社区。清政府下令安抚,归来后又遇良田被占,便有人靠从汉族社区学来的手艺吃饭。手艺一传十,十传百,手艺人也越来越多,再加上社会安定后人们对银饰的需求量增大,久而久之,银饰锻制与经营就成了村里人重要的生活来源。
如果说战争是一种强迫性的文化接触,使银饰锻制的技术文化得到交流,那么,现代旅游作为一种和平的交往形式,对银饰锻制技艺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大众旅游中“购物”的需求,催生了银饰作为旅游商品的市场。然而不成熟的市场产生不诚信的行为,很多机器生产的银饰乃至白铜首饰,冒充手工制作的银饰售卖,自然排挤了真正的手工艺品市场。另外,在旅游的场域中,技艺常常作为前台的展演,实际上是在做银饰商品的广告,这使得真正的银饰锻制技艺日益虚浮而流于表象。但旅游也是为文化交流打开的一种通道,它至少让更多的人认识了银饰及其锻制技艺。旅游要求的“舞台真实”,也给了银饰更多的展演机会,也就给了银饰锻制技艺更多的传承可能。只不过,机器生产成本越来越低,速度越来越快,规模也越来越大。比如说,福建省莆田市有一个村子被称为“珠宝城”,很多个体营业者购买机器,生产白铜的苗族银饰造型纹样的饰物,假冒苗族银饰运往苗族地区销售。机器生产的廉价时间成本无疑降低了手工劳动的价值,手工艺人受到威胁,手工锻制技艺或许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图2苗族银饰手工锻制技艺。2011年闫玉摄
2006年,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控拜银匠村的一名苗族银匠也被遴选为传承人。(图2)“然而,任何对‘手工’以及手工业者的社会评价和认定都是特定语境化的、人为的,甚至是政治性的,需要梳理、比较、辨析、反思甚至批判。”面对机器化大生产的威胁和旅游市场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生产性保护等国家话语陆续进入民族传统社会,这些国家管理模式正在对传统技艺实施一些历史性的影响,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原载于《民族艺术》2017年第1期,详细注解请参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