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银饰,是用银制成的饰品。在人类历史上,饰物的制作与原材料矿的开采几乎同步,被发现和被提炼的物质被人类赋予审美价值与财富意义。银的价值低于金,银制品也约定俗成地成了“第二”的象征。在中国,玉石崇拜的历史过去之后,金属与玉器一起作为重要材料“装饰”了整个文明史,“银饰”在其中也起着划分等级、区别族群的作用。明清时期,缘于白银的世界性流动,银饰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另外书写了一番“异彩纷呈”,炼出了“他者”文化的神秘与光环,成了族群认同的标识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手工技艺被纳入保护范畴,苗族的银饰锻制技艺也进入了政府主导的“遗产化”轨道。
关键词:银饰;民族手工技艺;饰品;银器;银饰手工锻制技艺;
作者简介:闫玉,博士,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教授。邮编:550025
银饰通常指的是用银制作的身体饰物。银除了用于装饰身体,还用来装饰其他材料制成的物品,人们称其为“银饰品”。而用银为主要材料制作的器物,被称为“银器”,如纯银制作的祭祀法器、生活用具等。本文的“银饰”,主要指用于人体装饰的“银制首饰”。“以银为饰”是全世界共有的文化现象,其内涵体现为:首先,银的开采、冶炼以及银饰加工、制作,意味着人类物质生产技术的进步;其次,世界各地人们对佩戴银饰的喜爱,可见出人类共通的审美观念;再次,在世界不同的地方以及不同族群,银饰有不同的造型和纹样,体现了不同文化的象征符号体系;最后,银饰佩戴的各种规矩和风俗,又能反映不同社会的制度文化,等等。到今天,银饰依然是一种备受青睐的身体饰物,甚至是一些少数民族族群认同的标识物。然而,传统银饰的手工锻制技艺正面临工业化的挑战,尽管国际组织与国家政府制定了技艺遗产的保护制度和措施,银饰的“手工制作”代表的多元化、人性化、原创性,依然面临“机器生产”带来的高效率、标准化、规模化的威胁。
一、西方的银、饰与银饰
英文没有单独表示“银饰”的词汇,通常用“silver ornament”来指称佩戴在身上的银制品。
“silver”为“银”,来自中古英语seolfor。而银的化学符号Ag更有“文化”,它来自于另一个表示“银”的词汇“argentums”———词根“arg-”与神话人物阿尔戈斯(Argus)有关,“argent-”则与一个民族国家有关。阿尔戈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百目巨人,全身分布着100只闪闪发亮的眼睛,可以随时监视着各方情况,他在天神宙斯与天后赫拉的一次矛盾斗争中死去;赫拉将他的100只眼睛转到孔雀身上,于是孔雀拥有了有眼睛一样花纹的、闪闪发光的尾羽。阿尔戈斯在希腊语中是Argos,是“警惕的;(目光)明亮的”之意,用于“银”,表现人们对银所具有的明亮色泽的认识与肯定。现实中,“argent”又与一个国家名字的来源有关。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探险者在南美洲海岸发现了一条大河以及河附近满身银饰的土著居民,便把这条河称为“拉普拉塔河(Rio de la Plata)”(西班牙语,意为“白银之河”),把这个国家叫做“拉普拉塔国”(意为“白银之国”),在此建立殖民地以便掠夺财富。300多年后,南美人在法国人的帮助下获得了独立,用银的法语名字“Argent”为国家命名,这个名字进入英语后变为“Argentina”,也就是阿根廷。尽管阿根廷盛产白银只是个误会,但是“Argentina”却依然保有富有、财富的含义。这段历史则从侧面说明了银饰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从“饰”的角度看,历史上,人类懂得装饰身体要远远早于懂得开采银矿打制银饰。有学者将人体的“原始装饰”分为固定的和活动的两类。固定的装饰指的是一切永久的化装变形,比如劙痕、刺纹、穿鼻、穿唇、穿耳等;活动的装饰是指暂时连系到身体上去的一些活动的饰品,其中包括缨、索、带、环和坠子之类。这些活动的装饰在人类社会早期一般是取材于兽骨、石头、海贝、珠宝等。如人类学家认识到:“凡是早期游历者所记载的‘赤身裸体的’民族,没有一个不有装饰的器物或方法。鲍威尔所见的巴攸特人戴着珠索,诺登瑟德所遇到的巴西人喜欢耳环、耳坠、手镯、臂环、贝壳项圈、鼻塞、唇栓;他们邻族的姊妹们费尽心机把整块的石英磨成细针,插入下唇。”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如德国和法国,在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物中,同样发现过用象牙、鱼骨、石材和动物牙齿所制成的配饰品;并且在出土的大量人体雕像上,刻有佩饰或者纹身的痕迹。
对于人体装饰的原因和起源有各种说法。进化论者泰勒(Taine)认为除了美感以外,保障安全、恐吓敌人、情感寄托(比如佩戴已故亲属的手指、足趾制成的骨串珠,来表现对死者的怀念)等也是佩戴饰物的原因。格罗塞(Ernst Grosse)认为“原始民族”的身体装饰是“含有实际意义的———第一是作吸引的工具,第二是作叫人惧怕的工具。”拉德克利夫-布朗(Radecliff-Brown)觉得安达曼岛人佩戴饰物的目的也是“好看”“安全”。总体来说,最初用兽骨、牙、祖先骨骼、珠贝玉石类等物装饰身体的原因大致有:(1)审美;(2)恐吓以保证安全;(3)突出或遮盖身体某些部位;(4)巫术、通灵;(5)炫富;(6)标识身份地位。
石器时代之后,金属中最贵重的金和银很快就被用于首饰制作。与金的物理性质类似,银的性质稳定,色泽美丽,延展性好,导电、导热性能好,反光率高,这些特质都适于制作人类首饰。考古学证明,最早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期间,赫梯人的先辈们已经在小亚细亚东部的卡巴多西亚(Cappadocia)(今土耳其)进行银矿的开采。公元前3100年,在欧洲南部的克里特岛已开采和使用金、银、铜。公元前1000年,离雅典约30英里紧靠希腊陆地的东南部的劳里姆(Laurium,或称Laurian,今Lavrion),已经有长约8.5英里的银—铅矿,是当时雅典的主要经济依托,被认为直接支持了雅典成为一个城邦社会。对“银”的“发现”和开采,即意味着人类对“银”这一物种的认识和利用。据考古成果证明,至少在公元前3500年前,人们就已经会利用石器磨制、打制银器银饰,雕刻花纹、打孔、切割等技术也发展起来。在黎巴嫩的拜布洛斯(Byblos)曾经发掘出埋藏于公元前3500年的200多件银制品。在土耳其北部的多拉克(Dorak)地区,考古工作者在一些赫梯先人们的坟墓(前2487—前2473年)中发掘出带垂饰的银王冠、多件银耳饰和两件银手镯,以及一件银剑、两件银矛头。
作为一种在物理性质上相对价值永恒,以及在审美观感上给人以愉悦、在储藏与开采数量上又相当稀少的自然界物质,银与金一样,几乎参与到全世界的文明进程中。金银制的饰品被用来炫耀财富、彰显权力、区别身份、维护信仰,其基本的社会功能延续至今。更不用说银成为“一般等价物”后,其作为财富与物资交换、储存、流通的必需品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反过来又提升和扩大了银饰及其他银制品的价值内涵和符号象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