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江帆]谁在叙事 为何叙事 如何叙事:“非遗”保护的田野立论与概念拓展
  作者:江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28 | 点击数:4941
 

摘要:近年来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田野实践,从不同维度展现了民间文学类文化遗产的复杂样态,以往使用的“传承人”、“语境”、“文本生产”等被建构出来用以学术表述的概念,已难覆盖研究对象,不具有永恒的意义。本文认为,应该对近年来的相关田野实践与学术发现予以充分关注,将这一文化事象所呈现出的多层次、多元化、非中心化、差异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点纳入当下的学术参照与研究框架,以推动相关研究更接近事实本身。

关键词:传承人 语境 文本生产 概念拓展

 
  近年来,在“非遗”助推下,我国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与此同时,这类文化遗产保护的田野实践也向学术界提出了一些亟待明晰且具有学理意义的新问题,诸如“传承人”、“语境”、“文本生产”等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经常使用的基本概念,在其内涵与外延方面,近年来都已呈现出某些拓展与变化。其所构成的冲击与挑战,已程度不同地影响到我们对民间文学类文化遗产的认知与判断。
 
  本文立足于辽宁省6个列入国家级和省级保护视域的民间文学类文化遗产保护的田野实践,以一种“田野视角”,围绕当下非遗保护中“谁在叙事”、“为何叙事”、“如何叙事”等问题,结合这类文化遗产在其本体的“生活世界”中相对“自然显现”的样态,就这些概念何以会发生拓展与变化提出思考与立论。
 
  一、本文举要的辽宁省6个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基本情况
 
  截止2013年年底,辽宁省共有国家级、省级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16项,本文以下选取的系此中影响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6个项目。
 
  1、谭振山民间故事: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谭振山(1925—2011),男,汉族,农民,小学四年文化,讲述故事1062则,目前已全部摄像、录音,采录完毕,已出版《谭振山故事精选》、《谭振山及其讲述故事》2卷,全集待出,谭振山为该项目国家级传承人;
 
  2、古渔雁民间故事: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刘则亭(1944—),男,汉族,文化站长,小学四年文化,可讲述500余则古渔雁故事,已出版《古渔雁民间故事精选》,刘则亭为该项目国家级传承人;
 
  3、辽东满族民间故事: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7月,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同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师生28人,组成6个采录组,分赴辽宁东部满族聚集地区进行采录,整理出版《满族民间故事·辽东卷》上、中、下三卷,爱新觉罗·庆凯、崔勇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
 
  4、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何钧佑(1924—2012),其家族祖辈传承有多部反映锡伯族先民社会生活的长篇叙事,自2008年起,沈阳市于洪区文化馆会同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师生,历时4年,以摄像、录音设备,采录、整理了何钧佑老人讲述的《喜利妈妈西征英雄传奇》、《海尔堪大神传奇》、《檀石槐统一鲜卑》等8部作品,计100余万字,出版四卷本《何钧佑锡伯族长篇故事全集》,何钧佑本人获评国家级传承人,因在公示期间离世而自动撤名;
 
  5、杨久清民间故事:入选第二批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久清(1919—),男,回族,农民,小学二年文化,可讲述故事千余则,已摄像、录音、采录998则,《杨久清民间故事全集》待出,杨久清获评省级传承人;
 
  6、王树铮民间故事:入选第四批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树铮(1928—),男,汉族,乡村教师,高中文化,可讲述故事500余则,已全部由其亲属以文字记录形式采录下来,新民市文化馆会同辽宁大学采录组录音采录120则,出版《王树铮民间故事》,王树铮获评省级传承人。
 
  基于对上述个案的田野考察,参照美国史诗研究专家约翰·迈尔斯·弗里和芬兰民俗学家劳里·航柯等学者对口头诗歌文本类型的界定,从创编、演述、接受三个方面考量,对这6个民间文学类项目的特质与属性可做出一些基本判断,列简表如下:
 
  上述6个项目所涉及的代表性传承人如谭振山、杨久清、王树铮、刘则亭以及满族民间文学项目中的故事家,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即已结识,对这些传承人及其讲述活动、个人生活史都比较熟悉。此中唯何钧佑老人结识较晚,自2008年发现这一线索后,本人便一直指导并参与对其家族承传的锡伯族长篇叙事的调查、采录与研究工作,对此项目及传承人也比较了解。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刘晓春]乞巧拜仙 金针度人:宋以来广州地区的“七娘会”
下一条: ·[刘麟]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成长”与“自由”
   相关链接
·[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王威]新媒体语境口头传统的新生性发展
·[施尧]冲绳神歌的再语境化实践:以首里库尔纳保存会为例·[刘永发 黄清喜]村落信仰语境下民间传说的生发机制研究
·[刘明菊]城市化语境下中国民间信仰新样态·[霍福]历史场阈中的目连戏研究
·[惠嘉]民俗学—民间文学“穷举式”语境研究的反思·[郭翠潇]国际档案理事会RiC档案著录标准对中国口头传统建档语境描述的启示
·[关咏阁]城镇化语境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王薇]非遗保护语境下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王威]新媒体语境下的口头传统演述·[涂慷]大美工匠
·[孙宇飞]非遗语境中民俗精英的力量·[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