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传播的力量:口述、文书及图像
  作者:施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15 | 点击数:6132
 
 
  统治者总想要表现出征服者的样子。画面中的丹王戴着高贵的头饰(王冠中间的眼镜蛇),一手执权杖,一手执鞭,以强大的力量击打胆敢来犯的敌人。敌人最终当然是失败了,他们颓然倒地、匍匐讨降。图像似乎意犹未尽,丹王与敌人之间还刻有一行令人胆寒的文字:「彼辈将遭灭顶之灾。」
 
  图像将丹王的辉煌霸业定格在一个伟大的瞬间。图像的绘制、复制、流传,似乎就能让这个瞬间永远延续下来,千秋霸业,万世不灭。这是古埃及的权力模式——塑造全能的、战无不胜的法老形象,强化埃及的民族意识,由此巩固政权。
 
  考古学家托比·威尔金森指出:「对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而言,最具凝聚力的事莫过于团结一致对抗共同敌人,而敌人的真假其实并不重要。战争帮助埃及人建立国家意识起到了关键作用。」丹王所统治、管理的领土大得惊人,鼎盛时期囊括了几乎整个尼罗河谷。
 
  此类权力图像在当时的埃及很是普遍。在某种意义上,这塑造了某种「想象的共同体」——「想象法老的共同体」。古埃及人尽管未必与境内同族多有联系,但大家肯定都知道法老,而且对法老的权威形象有着统一、明确的认识:法老具有无上的荣耀与能力,能够抵御境外强敌,平息境内叛乱,取悦神灵并获得神灵的慷慨庇佑。
 
  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埃及法老何以调动千万人力为其修筑金字塔陵寝。人们真诚地相信,只有遵从国家的安排,埃及的神灵才会继续庇佑他们,幸福安定的明天才会如期降临。
 
  结语:虚构故事的死与生
 
  热播奇幻美剧《权力的游戏》中,瓦里斯曾让提利昂猜一个谜语:「三个大人物即一个国王、一个教士和一个富商同在一室,中间站了一个剑手,他们都叫这个剑手杀掉另外两个人,剑手会杀谁?」
 
  瓦里斯:剑手会杀谁?
 
  提利昂认为这取决于剑手。瓦里斯指出,如果剑手是最关键因素,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假装认为国王握有至高权力呢?
 
  正如瓦里斯所言:「权力存于人心。信则有,不信则无。惑人的把戏,如浮影游墙。即便是矮小之人,也能投射出巨大的影子。」虚构故事便是游墙浮影,本质上意味着一种权力。
 
  权力关系依附于特定的虚构故事之上。随着故事的讲述与被相信,权力才得以施展。古代先民依靠口述传说聚集成群,通过权力图像众志成城。不过,虚构的故事能够制造共同体,却不能使之有序运转。文字的发明,才使得大型组织的协调运作成为可能。
 
  不过,赫拉利的论述还是不免粗疏。有一个关键问题他尚未处理:在现代社会中,虚构故事如何取信于人?取信过程是如何展开的?
 
  就这个问题而言,赫拉利不如罗兰·巴特「神话修辞术」(1957)的精细,也远不及米歇尔·福柯「话语形构」(1969)的深刻。借用瓦里斯的比喻,赫拉利只是指出了「游墙浮影」的欺骗性或者说操纵性,而并未进一步揭示「浮影游墙」的运作机制:轨迹、明暗、大小、时机,等等。阅读赫拉利,或许能令我们有所感悟,但启示也毕竟有限。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传播介质的日新月异,传统社会中稳固不变的、令众人信服的虚构故事,开始变得不合时宜。一方面,人们开始意识到虚构故事不过只是人为的编排,人们总能找到证据去质疑虚构故事的真实性;另一方面,虚构故事不再定于一尊,开始被更多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讲述。虚构故事有了更多的版本,掺杂了更多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开始频繁地追问:凭什么相信「被虚构」的故事?凭什么相信「这个」故事?
 
  在网络时代,人们的传播行为越来越多地被中介化、被数字化、被虚拟化。成千上万个虚构故事被日夜讲述,稳固不复往昔,真相愈发可疑。总有人拒绝相信,但总有人正相信着。在网络时代,人类前所未有地分裂,也前所未有地被连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图书评论公众号2017-12-14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文化研究”
下一条: ·自媒体时代中整理者的崛起
   相关链接
·[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王晓鸣]关于二十四节气传承传播情况的思考·[王小蕾]海疆与内地的融合:明清以来岭南民间信仰在南海诸岛的传播
·[王丹]舞蹈口述史的理论构塑与应用价值研究·[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孙芳]展览语境下的民俗文物价值阐释与传播·[李琳]文昌信仰在越南的传播与越南科举文化
·[黄蕊]“不再害怕的理由”:流行文化中传统鬼观念的代际创伤叙事与情感传播链条·[陈姵瑄]五路财神宝卷的故事主题及撰造动因
·[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张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使命及其传播路径研究
·[袁瑾]一带一路上的蚕桑丝织文化交互传播机制研究·[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
·[徐金龙 韩莹莹]快手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媒介传播·[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王艳 罗钰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平台的活态传承与破圈传播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