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传播的力量:口述、文书及图像
  作者:施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15 | 点击数:6127
 

   在《人类简史》中,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对一个宏大的追问着迷不已:人类是如何由智人个体,到被组织起来,再到融合统一的?具体来说,人类历史上类似于城市、帝国等「大型合作网络」(mass cooperation networks)是如何兴起的?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林俊宏译,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
 
  将一大群人长期组织在一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自然状态下,人类团体如果过大,社会秩序就会崩坏,进而导致团体分裂。「究竟智人是怎么跨过这个门槛值(150人),最后创造出了有数万居民的城市、有上亿人口的帝国?这里的秘密很可能就在于虚构的故事(fiction)。就算是大批互不相识的人,只要同样相信某个故事,就能共同合作。」
 
  赫拉利意义上的「虚构故事」好似一口大框,将远古神话、宗教故事、意识形态、政治宣传、名词概念(如「人权」)统统装下。「虚构故事」可以被理解为「社会建构」或者「想象的现实」。
 
  「人人相信」的虚构故事旨在提供一种「人人接受」的秩序。基于此,人们才建立起必要的社会连接。被讲述、被传播、被接受的虚构故事犹如「胶水」,把千千万万的个人、家庭和群体结合在一起。「这种胶水,让我们成了万物的主宰。」
 
  浪漫口述:记忆的传承
 
  赫拉利认为,远古人类由零散个体走向协作、走向社群,其前提条件在于人类的「八卦」天性。赫拉利所谓的「八卦/流言」(gossip),即对人际关系的讨论保持长久的兴趣,其实上就是口头沟通。
 
  威尔伯·施拉姆曾指出,「社群」(community)与「传播」(communication)这两个英文词汇并非巧合而拥有相同词根。人类无法离群索居,只要人类聚集一处共谋生计,就必然会有某种传播与沟通行为发生。
 
  在文字时代来临之前,口述差不多是民族记忆传承的唯一途径。被口述的虚构故事使得人们拥有了共同的历史与记忆,早期社群得以逐渐形成。来看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一件展品——「端坐的竖琴演奏者」。
 
  「端坐的竖琴演奏者」,大理石制,约公元前2800-2700年,现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这件石雕人像约巴掌大小,刻画了一个端坐椅子上正弹奏竖琴、似乎还配以吟唱的音乐家形象。这件雕像令我们联想起一个可能的聚会场景:一大群人围坐一处,仔细聆听故事与音乐。故事内容往往是神话传说或先祖历史。故事赋予音乐以意义,音乐则提供间歇与遐想,人们藉此度过漫漫长夜。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图书评论公众号2017-12-14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文化研究”
下一条: ·自媒体时代中整理者的崛起
   相关链接
·[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王晓鸣]关于二十四节气传承传播情况的思考·[王小蕾]海疆与内地的融合:明清以来岭南民间信仰在南海诸岛的传播
·[王丹]舞蹈口述史的理论构塑与应用价值研究·[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孙芳]展览语境下的民俗文物价值阐释与传播·[李琳]文昌信仰在越南的传播与越南科举文化
·[黄蕊]“不再害怕的理由”:流行文化中传统鬼观念的代际创伤叙事与情感传播链条·[陈姵瑄]五路财神宝卷的故事主题及撰造动因
·[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张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使命及其传播路径研究
·[袁瑾]一带一路上的蚕桑丝织文化交互传播机制研究·[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
·[徐金龙 韩莹莹]快手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媒介传播·[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王艳 罗钰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平台的活态传承与破圈传播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