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刘琪]再思族群:基于田野与阅读的启发
  作者:刘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07 | 点击数:5049
 

  注释:

  ①原文发表于Ethnos:Journal of Anthropology,1987,52:3-4,301-323.其中文译稿见刘琪译:“图腾与族群性:意识、实践与不平等的标记”,将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5)。

  ②关于迪庆地区情况的探讨,可参见刘琪.构建多民族共同体的“迪庆经验”:历史、现实与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③在本文中,“民族”与“族群”的概念在不同情况下会交替出现。在使用“族群”概念的时候,笔者主要强调文化上的差异,以及族群成员的主观界定;而在使用“民族”的时候,则主要指官方统计中的“民族”。

  ④根据林耀华与陈永龄先生的观察,在1949年前,家屋制度广泛存在于四川嘉戎藏区。翁乃群在川滇边境的摩梭人中也发现了类似的制度。参见林耀华.从书斋到田野[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00;陈永龄.民族学浅论文集[M].台北:弘毅出版社,1995;翁乃群.女源男流:从象征意义论川滇边境纳日文化中社会性别的结构体系[J].民族研究,1996(4)。

  ⑤属卡,即为迪庆境内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态。在一些依山而建的村落,家户的格局相对分散,在这些地方,人们便可能会说“住在山坡上的那几户”,或者“小河下边那几户”。

  ⑥参见马戎.关于“民族”定义[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徐杰舜.论族群与民族[J].民族研究,2002(1);徐杰舜.再论族群与民族[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范可.“族群”与“民族”[J].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2012(123).

  ⑦参见本期吴银玲的论文,“‘自我’与‘他者’的区分和混融——以香格里拉的族群关系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5)。

  ⑧《禄村农田》、《凉山夷家》、《芒市边民的摆》、《祖荫下》。

  ⑨这种民族身份的“缺失”,尤以许琅光先生研究的大理喜洲白族村镇为最,这也成为后人对许先生最大的指摘。然而,梁永佳在一篇为许先生辩护的文章中指出,1949年前,喜洲人确实将自己定义为汉人,“民族错失说”的主要问题,即在于用民族识别之后的概念解释民族识别之前的社会。见梁永佳.《祖荫之下》的“民族错失”与民国时期的大理社会[A]//中国人类学评论(第七辑)[M].王铭铭主编,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⑩费孝通先生在对花篮瑶的研究中,就已经指出了这一点。费孝通.花篮瑶社会组织[A]//六上瑶山[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亦可参见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参考文献:

  [1]关凯.族群政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挪威]弗雷德里克﹒巴斯主编.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M].李丽琴译,马成俊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John L.Comaroff.Of Totemism and Ethnicity:Consciousness,Practice and the Signs of Inequality,in Ethnos:Journal of Anthropology,1987,52:3-4,301-323.

  [5]段绶滋纂修.(民国)中甸县志[Z].中甸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91.

  [6]胡兴东.云南藏区属卡制度研究[J].中国藏学,2008(2).

  [7]刘琪.现代性语境下族群认同的消弭与建构——基于迪庆藏族自治州两个个案的比较研究[J].学术月刊,2016(3).

  [8]关凯.社会竞争与族群建构:反思西方资源竞争理论[J].民族研究,2012(5).

  [9]费孝通.中华民族研究的新探索[A]//从实求知录[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费孝通.花篮瑶社会组织[A]//六上瑶山[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1][美]马歇尔·萨林斯.甜蜜的悲哀[M].王铭铭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

  [12]王铭铭.局部作为整体——从一个案例看社区研究的视野拓展[J].社会学研究,2016(3).

  (原文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李文钢]族群性与族群生计方式转型:以宁边村四个族群为中心讨论
下一条: ·[孙艳艳]被动的表述与主动的实践
   相关链接
·[严曼华]边远人群的记忆书写:论通行叙事的在地转化策略与动力机制·[吴凤玲]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马丽莎]东乡族口头歌谣的演说场域分类研究·[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
·[高睿涵 刘婷]“文化空间”再分类·[甘德志]张果老“蝙蝠原形”考
·[姚春敏]明清以降乐户族群在地化过程探微·[王涛]《地名文化遗产鉴定》修订刍议
·[林思远]石雕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路径的分类研究·[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
·[丁影影]族群认同视野下龙南客家香火龙的传承路径研究·[白宪波]“魂瓶”分类再研究
·[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霍志刚]神话的当代转化与族群认同
·[周争艳]民间文学遭遇形式论——普罗普的故事分类方案·[唐植君]日本蛇郎故事从神话到民间的传承与演变
·[沈德康]论瑶族神话的分类体系、情节模式与思想特质·[李干]台湾泛文面族群文面文化复兴现象析论
·[段淑洁]云南少数民族孤儿娶妻故事的类型研究·[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