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顾春军]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冥婚
  作者:顾春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05 | 点击数:11560
 

  为了解冥婚的现状,笔者和美国纪录片导演Maria Yoon团队,在河北宣化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田野调查,采访了为儿子操办了冥婚的母亲翟玉芳、考古技工杨贵福和以操办丧礼为生的郭宣生,取得了冥婚现状的一手材料。

  冥婚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周礼》,相关记载散落在传世文献及墓葬出土文书中,笔者在《冥婚流变考论》一文对其流变有较为细致的梳理。唐代以来,冥婚更多盛行于底层社会,对于冥婚的记载及描述,往往见于文人士大夫只言片语的随笔记录中,“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所以相关记录不免简单,我们看不到冥婚当事人的态度及想法。晚清以降,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中国面临着“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中国传统社会缓慢的进程被打破了,改正朔,移风俗,整个社会生活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一些有着西方教育背景的学者开始用新的手段审视民俗。

  1933年,著名社会学家李景汉在河北定县进行社会调查,对于冥婚有如下记录:

  结阴亲:无论男女,到了成年时期,没有结婚就死去的人,家里因着孤男孤女不入祖坟的习俗所限,又不忍把他们埋在地边上独受凄凉,又因为他们没有结过婚,家里总觉得对不住他们,要想着给死人继子立后,接续香烟,这才有“结阴亲”之说。当青年男子死去的时候,他家便一方面选择承继人,一方面托人物色以先死去青年女子的人家,然后由介绍人说合,有的也讲究年貌、门户。说妥之后,就叫新承继的孝子,手拿纸幡,上写着死去新妇的姓名、年岁、生日、时辰。有的坐一辆车,前往女家迎接死妇的灵柩回来。女家也预备纸钱、纸锞,坐车相送,到男家的村外再一同举殡葬埋在祖茔里。要是女青年死的时候,她家也托人寻一已死未婚的男人,给他们结合,也是如此办理。至于作这门“阴亲”的人家,也有由此往来很好的。

  定县就是现在的河北定州市,位于河北省南部,距离河北宣化近400千米,李景汉的田野调查距今已有80多年,但定县与宣化冥婚仍有很多相同点:一、目的一样,为了亡者入祖坟得到后人祭祀;二、与婚嫁一样,讲究门当户对;三、婚礼仪式与丧葬仪式交错;四、合葬之后,双方亲属成为亲戚。但是,任何一种民俗都是社会生活的投影,都会随社会变迁而改移。过去冥婚者要找承继人,随着社会变迁,就没有承继人一说了。按照李景汉的记载:“要是女青年死的时候,她家也托人寻一已死未婚的男人,给他们结合。”如今,因为男女比例失衡,在冥婚上主导方均为男方。

  1  冥婚背后的生死观和婚姻观

  殷商以来的传统中一直有着灵魂不灭的观念:“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礼记·表记》)西周以来,巫鬼文化逐步被礼乐文明所替代,儒家尤其崇尚“子不语怪力乱神”,但灵魂不灭的观念并没有消除,“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左传·昭公七年》)灵魂不灭的观念甚至影响到较为边缘的吴越地区:

  越王问于范子曰:“寡人闻人失其魂魄者死,得其魂魄者生,物皆有之,将人也?”范子曰:“人有之,万物亦然。天地之间,人最为贵。物之生,谷为贵,以生人,与魂魄无异,可得豫知也。”(《越绝书校释》卷十三)

  灵魂不灭,更成为道家的理论来源和根基:

  人无贤愚,皆知己身之有魂魄,魂魄分去则人病,尽去则人死。故分去则术家有拘录之法,尽去则礼典有招呼之义,此之为物至近者也。然与人俱生,至乎终身,莫或有自闻见之者也。岂可遂以不闻见之,又云无之乎?(《抱朴子》)

  传统中医更是将魂魄存在与身体部位对应起来。“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黄帝内经素问》)儒家是历代王朝的正统意识形态,而道教则渗入到民间的毛细血管,二者关于魂灵不灭的思想,植根于传统文化中。

  本次田野调查中接受访谈的翟玉芳,接受过高中教育,后来还在政府机关、外贸公司工作过,但灵魂不灭、来世观念,一度成为她坚强活下去的信念。攒钱为儿子“配干丧”甚至成为她人生的动力。郭宣生是阴阳先生,为亡者做鬼媒是谋生手段,他在接受采访时候声称:“我是不大相信这些的,但是人家相信,我就是他们的心理医生。”考古工作者杨贵福则说:“遇到抢救性发掘,没白天没黑夜,很多泡在污水中的尸骸,就是我们用手捡起来的,我是不大相信鬼神的。”但是杨贵福也说:“配干丧是祖辈遗留下来的,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冥婚这件事,虽然是迷信,也可见人们对于婚姻的看重。总以为未婚而死,是人生的不幸,故即在冥间,亦须为觅配偶。”(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红白喜事,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两件大事情。红喜事就是婚礼:“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礼记·昏义》)祖先崇拜,就体现在传宗接代上,增丁添口对于传统农业社会来说,不单单是家族壮大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婚姻前提是达到一定年纪: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黄帝内经素问》)

  也就是说,女子十四岁,男子十六岁,才可以迈入婚姻。未成年就去世,被称作殇。按照郭宣生的描述,在河北宣化地区,“如果女孩不到12岁,男孩不到16岁死了,因为还未成年,活着不能结婚,死了也不能配干丧”,所以就冥婚来说,意图通过一种仪式使活人得以解脱,给死者以安慰。

  从这个角度观照冥婚,就可以看到,为儿子配冥婚的妈妈翟玉芳,既是为了给儿子“一个交代”,也是让自己走出困境,寻求精神安慰。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赵树冈]革命、传统与现代性:西方人类学中国研究的向度
下一条: ·[黄剑波]人类学与中国宗教研究
   相关链接
·[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徐鹏飞]生长与式微:农村丧葬仪式的变迁
·[王会珍]殡葬改革背景下鲁南农村丧葬礼俗的变与不变·[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
·[才晶]丧葬仪式中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隋丽 刘玉娟]神圣与世俗之间:杨候村两场葬礼的分析
·[吕树明]后土冥神与传统丧礼·[袁帅]丧葬仪式专家话语权表现形式及特性
·[孙愈]村落丧葬仪式的消费异化与优化治理·[林秋炀]慎终追远:潮汕地区丧葬习俗个案研究
·[才晶]豫东地区睢阳区胡勋“做坟”习俗与村落内部人际关系·[崔开欣]晋南地区丧葬的研究
·[熊威] 从“认奘不认坟”到“认奘又认坟”:德昂族丧葬文化变迁研究·[龙晓添]世代生成式“死亡教育”的展演、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覃延佳]仪式传统之赓续与整合:广西上林县壮族师公丧葬法事分析 ·刘铁梁:丧葬习俗的核心价值在于联结了历史和亲情
·[巫达]变异中的延续:凉山彝族丧葬文化的变迁及其动因·[李汝宾]丧葬仪式、信仰与村落关系构建
·[周露丹]中国夭折幼儿丧葬习俗研究·[王秋萍]如何理清农村殡葬改革与丧葬习俗传承的关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