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游红霞]民族节日的公共化
——上海的满族颁金节
  作者:田兆元 游红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03 | 点击数:6142
 
 
  1.节日服饰——旗袍及各民族传统服装。旗袍是满族同胞最为典型的文化标签,也是满族身份的象征,是清廷规定的国服,只有清政府官员和八旗军人及其家属才有资格穿着旗袍。清王朝入关后,朝廷在服饰上对汉民族采取了“男同女不同”的政策,也就是说,汉族男性官员上朝时必须与满族官员着一样的旗袍式朝服;而朝廷给汉族官员命妇们的服装则与满人不同,江南地区的妇女甚至直接可以着汉族服装。久而久之,满汉之间从民族服饰的相互认同开始,以开放的思维接纳了彼此的文化,促进了民族感情的融合。辛亥革命后,大批驻防地的满族人来到上海等地,逐渐兴起改良旗袍的风潮,以至于到民国时期旗袍成为中华民族的“国服”。华东师大的师生与少数民族同胞们盛装出席颁金节的活动,满族同胞着传统旗袍,汉族民众着改良旗袍,其他民族则穿着各自民族的传统服饰,展现了民族大团结的景象。
 
  2.节日语言——汉满蒙回藏多民族语言的表达。上海的满族颁金节是不限于满族同胞参与的各民族的大联欢,节日活动现场的“福”字、标语、海报等都以汉满蒙回藏几种语言来书写。华东师大有着广大的少数民族师生群体,满、蒙、藏、维、回等民族的学生在节日活动上以各自的民族语言表达了“亲爱的祖国母亲,我爱您!”的心声。整个颁金节活动就是一副各民族“美美与共”的文化景象,为同胞们带来了温馨和谐、民族融合的亲和感和认同感。
 
  3.节日仪式——柳枝祈福、献哈达等传统礼仪。颁金节当天,华东师大的师生与各族同胞一起穿着民族传统服装,用柳枝(到颁金节时,柳枝枯黄,一般以松枝替代)蘸水为来宾祈福。柳枝(松枝)祈福仪式源于满族先民对“柳母神”的崇拜,绿色的柳枝或松枝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生命,表达了满族同胞吉祥的节日祝愿。在活动过程中,少数民族同胞以满族、蒙古族、藏族的礼仪,向来宾“献哈达”是重要的环节。“哈达”一词在满语中是“山”的意思,一般为金色,象征着金色的阳光和满族人心中“阳光铺满的金水河”。而且,满族是大金国的后裔,金色是满族的象征,是满族最为吉祥的色彩。“献哈达”仪式意味着把“金色的山峰”敬献给尊贵的来宾,代表着最高层次的尊重。“柳枝祈福”、“献哈达”的节日仪式是对满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也体现了满族与汉族、蒙古族、藏族、回族等各族人民的相互交融。
 
  4.节日联欢——各民族的民俗歌舞展示。颁金节是一个民族民俗文化交流的平台,通过各民族的歌舞节目进行了充分展示。活动一开始,白玉芳、安俭、李培勤等以满汉双语的《松花江神》迎接来宾的到来;满族的《望祭山》萨满祭祀舞蹈,体现白山黑水的满风旗韵;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同胞都带来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汉族同胞则献上了葫芦丝合奏《金孔雀》。活动的尾声,在一曲《爱我中华》歌声里,与会领导走上舞台,与来自于墨西哥、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国的留学生和各民族同胞手拉手,以欢乐、团结的舞姿,展示了各民族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共同建设美美与共精神家园的文化盛景。
 
  另外,由于参加颁金节的人员有很多回族、维吾尔族同胞,为了考虑到他们的风俗习惯,活动结束后的聚餐往往选择在适合回族同胞的清真餐厅,充分体现了满族是一个包容、开放的民族,更彰显了颁金节的文化精神。
 
  华东师大与各单位联动举办的颁金节活动,包含了多元的民族文化要素,如旗袍、民族语言、节日仪式、民族歌舞等都是宝贵的民族符号和文化遗产。可以说,上海颁金节是少数民族非遗资源的集中展示,突出了非遗资源共享性、公共性的特点。
 
  (三)联合进行颁金文化的推广活动
 
  华东师大的师生群体不仅与少数民族同胞们一起过颁金节,还与颁金文化工作室等单位联合进行满族颁金文化的推广活动。影响最大的是近几年来,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上海颁金文化工作室、江苏大学民俗学教研与实践基地、南通市少数民族联谊会、镇江市烈士陵园管委会、上海静安区少数民族联合会南西分会、燕赵中心颁金沙龙在镇江烈士陵园忠烈亭联合举办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团结振兴中华——镇江保卫战英烈祭”的活动,以纪念壮烈捐躯的八旗驻防子弟兵。来自于内蒙古草原、白山黑水的蒙古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八旗的后裔以蒙古族敬崇长生天的民俗礼仪向忠烈碑敬献了蓝、白、红、黄、蓝、绿色的哈达,在忠烈亭四周的绿树丛中系上了五彩的丝带,还以传统萨满祭祀仪式向八旗将士和随军家属敬献了来自故乡的土、酒和五谷,以及采自于上海静安寺涌泉的圣水和镇江当地的果蔬鱼肉。江苏大学的同学们为先烈们献上了柳枝。
 
  祭祀仪式中的水、土、粮食、蔬菜、鱼肉等祭品象征着满族先民的自然生活状态,五彩丝线代表阳光和吉祥,象征着生命的力量。这些仪式符号都体现了满族崇奉大自然、热爱生命的颁金文化精神。满蒙传统祭祀仪式的交融则彰显了颁金文化的民族团结精神。华东师大的田兆元教授、游红霞博士,江苏大学的余红艳老师等一致表示要继承先辈们的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各民族要团结和睦,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些观点与颁金节的文化内核是完全契合的,是对颁金文化的推广,是推动颁金节“共享化”、“公共化”的实践。
 
  (四)联合进行媒体宣传,弘扬颁金文化
 
  华东师大作为颁金节的主办方和参与方,积极运用自媒体如华东师大校园网、公众微信号等对颁金节活动进行媒体宣传。让颁金节进一步走进校园,在广大师生群体中进行传播。同时,上海的颁金节活动也吸引了《中国民族报》、《联合时报》、《静安时报》、中国文化传播网、中国文明网、凤凰网、江苏民族宗教网、南通网、南通民族宗教网、南通身边事、内蒙古网、美国中文网、上海网政务大厅、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网、上海静安门户网站、上海社会组织网、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等多家媒体的新闻报道。上海东方网的摄影师们曾为颁金节活动拍摄了大量的纪实作品,并分为9个主题发到东方网的“社会纪实”栏目,民众们看后纷纷留言道:
 
  民族节日,欢歌笑语,精彩。

  精彩的民族团结一家亲,好拍摄!

  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共同庆祝满族同胞颁金节!

  团结,欢聚,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同胞手足!

  满族人民的盛大节日,从此走向了更广阔的历史舞台。全国各民族团结一家,共庆颁金命名。

  满、蒙、回、藏、维吾尔、汉等民族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太精彩,太绚美了。大赞!共同庆贺颁金节!
 
  镇江保卫战的英烈祭活动也由内蒙古蒙语卫视、镇江网络广播电视台、光明网、人民网“图说中国”、中国文明网站联盟、中国交警网、新华网博客广场、金山网、《镇江日报》、南通网、《京江晚报》、《江苏教育报》、镇江市民政局网、江苏大学网、江苏大学文法学院网、江帆网、南通市民族宗教网、内蒙古新闻网、中国上海网、上海市民族和宗教网、上海东方网政务专栏、上海静安门户网、《静安时报》、上海东方网摄影社会纪实、上海社会组织网、上海社会建设网、解放网、燕赵文化网、金昌信息网、满族在线、满族文化网等媒体争相报道。该活动传递的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镇江网友的深情呼应:
 
  曾经的八旗子弟兵,镇江保卫战,忠义之魂,回荡天宇。同胞同心,振兴中华!抗击外敌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新闻媒体的讲述和宣传使颁金节及颁金文化的影响力持续发酵,进一步推进了少数民族节日公共化的进程。
 
  综上,上海颁金节已然成为了一个“公共化节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节日空间的公共化。颁金节来到上海这样的现代化都市,其节日空间早已不囿于某一满族聚居地,而是都市社区与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联合展演,并辐射到东北地区,以及杭州、南通、南京、镇江等城市,产生了“城际联动”的效应。第二,传承群体的公共化。上海颁金节的参与单位由华东师范大学、颁金文化工作室、相关政府部门、各民族团体等多方面组成,参与群体也不局限于满族,还包括蒙古族、达斡尔族组、回族、维吾尔族、汉族等多民族的民众。
 
  04 结语
 
  颁金节表达了少数民族群体性的精神文化诉求,是各民族团结融合的纽带和民族“想象共同体”的媒介。上海颁金节的公共化是在非遗保护的背景和海派文化的浸濡下,各地区各民族同胞、白玉芳等民族文化精英、政府部门、华东师大等高校以及新闻媒体等多方面联动、合力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少数民族群体自身走出了文化封闭的世界,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与其他民族文化元素相融合,主动吸纳多民族同胞参与和共享节日。这是一种“被发明的传统”,体现了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反映了颁金节的节日文化内核,那就是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非遗资源的文化品格。
 
  上海颁金节的公共化是非遗资源共享性、公共性的必然要求,体现了非遗资源传承空间的广阔性和传承群体的广泛性。上海颁金节是少数民族节日公共化的典范,具有深远意义。第一,民俗的核心问题是认同性的建构,少数民族同胞来到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需要情感上的归属感和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颁金节等节日便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第二,少数民族节日成为各民族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战略的要求,是各阶层民众共同倡导的时代旋律。少数民族节日的公共化是非遗资源的合理保护方式,少数民族节日要以更加广阔的节日空间和更加广泛的传承群体来彰显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的文化精神,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力军。
 
(注释从略,详情参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folklore-forum)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杨利慧]民俗生命的循环:神话与神话主义的互动
下一条: ·[孟令法]口述、图文与仪式:盘瓠神话的畲族演绎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
·[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