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杨利慧]民俗生命的循环:神话与神话主义的互动
  作者:杨利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03 | 点击数:6292
 
 
 
  一、娲皇宫及其旅游产业
 
  涉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的交界处,面积1509平方公里,下辖17个乡镇、1个街道办、308个行政村、464个自然村,全县人口42万。[15]涉县是中国女娲信仰最为盛行的地区之一,如今全县境内大约有近20座女娲庙,其中建于中皇山山腰处的娲皇宫是历史记载最为悠久、建筑规模最为宏大的一座。整个建筑群分为山下、山上两部分,多为明清时期所重修。山上的主体建筑是娲皇阁,通高23米,由四层组成,第一层是一个石窟,石窟顶上建有三层木制结构的阁楼,里面供着女娲造人和补天等的塑像。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到十八是娲皇宫庙会,方圆数百里以及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的香客纷纷前来进香,有时一天的人数最多可达到一万四千人。
 
  作为大众现象的娲皇宫的遗产旅游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后。1979年,这里设置了管理处,隶属文物保管所管理,主要任务是进行文物的修缮和保护,但同时也竭力设法扩大香客数量,吸引更多的进香人群。2001年,文物保管所和旅游局合并,成立了涉县文物旅游局,标志着遗产旅游成为涉县政府日益重视的文化产业。200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包括娲皇宫景区在内的县旅游产业为该县财政创收50余万元,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16]2003年以后,当地政府陆续斥资在景区里新修了补天广场,广场上矗立着高大的娲皇圣母雕像。2006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涉县“中国女娲文化之乡”的称号,同年,这里的“女娲祭典”也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娲皇宫管理处负责人王艳茹介绍,管理处自成立之初就开始了对导游的培养,当时的导游大都是兼职。2001年,全县公开招聘了第一批共计10名职业导游,此后又陆续招聘了五批导游,对导游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如今,娲皇宫景区在岗的正式导游共有9名,大都来自于涉县当地或者临近区县。导游一次,收费人民币100元。
 
  笔者对涉县娲皇宫的女娲神话和信仰的关注始于1993年,从那以后,娲皇宫成为我追踪考察女娲神话及其当代传承的最为重要的场所之一。2006和2008年,我先后来此调查时,注意到了一个新现象:导游对当地女娲文化的传播具有不小的影响。2013年,为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的神话主义”的田野研究,我带领两名研究生再赴娲皇宫,着力考察了导游们的神话讲述。2015年8月,我对娲皇宫的导游及其神话讲述活动开展了为期6天的集中调查。炎热的夏日里,我和数位导游一起,每天在十八盘山路上上下下,在娲皇阁内登高爬低,跟踪导游们对普通游客的讲解,观察她们在不同语境中的表演,也和娲皇宫里的普通售货员、卖凉粉的老大妈聊天,聆听她们讲述女娲神话,还对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2016年4月,笔者又赴娲皇宫进行了三天的短期调查。本文的撰写便立足于这些调查成果之上。
 
  二、导游词:以社区神话传统为基础
 
  导游词在旅游景点的形象建构及其传播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往往成为地方旅游产业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娲皇宫景区的导游们在正式上岗之前,往往会拿到一份作为基础和范例的书面导游词,这份导游词的作用是提供景区的历史、相关景点的基本知识以及讲解规范,它构成了导游日后工作的基础。导游从实习到正式开始工作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这期间她们做的最主要的事情有两件:第一便是背诵并熟记导游词,第二是跟着有经验的导游(“师父”),观察其实践,在不断聆听和观察的过程中,逐渐领会、内化并活用导游词,把握做导游的基础知识和讲解技能。这一过程正像小郝说的:“来了以后就先背导游词,背熟了以后跟着老导游,老导游讲,你听,然后再过一段时间就是你讲,老导游来听,看你哪方面儿有不足的地方,给你指出来。”[17]
 
  导游词底本一般由了解情况的地方文化专家撰写。多年来,娲皇宫景区的导游词底本一直是由王艳茹撰写的,根据她自己的陈述以及笔者对她撰写的导游词的文本分析,可以发现底本依据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三种:第一是当地的口头传统,用王艳茹的话说,是“老辈人口口相传的讲述”;第二是相关的古文献记录,例如《淮南子》《风俗通义》等;第三是专家学者的著述。[18]
 
  那么,导游词的形成是如何汲取当地的神话传统的?二者又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呢?王艳茹详细介绍了2002年左右自己开始搜集资料并撰写导游词的经过:
 
  王艳茹(以下简称“王”):2002年,我们开始整理导游词。我印象特别深,因为当时就我们家有台电脑而且上着网,我可以搜到一些信息,但是很少,太少了!我当时就是用百度,搜不出来这些东西。咱们这儿书店里的书也有限……所以我们当时就是去索堡,到老百姓那里去采访,去采访水旺大爷。听水旺大爷讲,听老百姓讲,就是以神话为主,就是怎么炼石补天的,取来了什么五色石,还提到紫霞和碧霞……
  杨利慧(以下简称“杨”):那你们导游词里主要的神话传说是来自于书上?还是说跟老百姓的口头的这些说法结合在一块儿了?
  王:老百姓说的挺多的。其实这么说吧,就像那个补天的故事,我们把书上的跟老百姓说的结合了一下,因为这样故事叙事得更完整。
  杨:那么,当地老百姓经常怎么讲补天的神话呢?天塌了然后……
  王:从天塌了开始的,包括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啊,紫霞碧霞怎么帮着她一块儿弄石头啊炼石头。还有就是,天塌了以后,炼石头之前,灾难的场景,包括到最后了,天上的石头不够了,不够了,女娲就化身为一个石头,把自己补上去,就牺牲了自己。
  杨:这些都是当地老百姓说的?
  王:都是当地老百姓说的。
  杨:哦,这个挺好的!
  王:就是天塌了,洪水啊,猛兽啊,一起出来。像官方的那种说法哈,就比较文绉绉的,当地老百姓一说起来,就跟个战争场景一样!我那时候就说跟个战争场景一样!这家伙弄的这个!老百姓说得很生动,描述这个故事的细节非常生动。故事的经过是这样的,但是我们可能会更注重完整性,比如天为什么塌了?我们增加上共工和颛顼打仗。然后就是语言的精炼。最后对这个做法要拔一个高度,凝练一种精神,而且这种精神要跟咱们中国传统文化,比如说包孕万物、以人为本、心系社稷等等的主流思想扣在一起,有一个现实意义……[19]
 
  可见,由于当时能够查阅到的网络和书本信息有限,在该地进行大规模旅游产业开发之初,在将女娲补天神话写入导游词的过程中,制作者主动来到距离娲皇宫较近的索堡镇采访当地百姓(特别是当地很会讲故事的陈水旺大爷),而且认为民间的讲述特别生动,甚至比“官方的说法”更为优越:“当地老百姓一说起来,就跟个战争场景一样!……老百姓说得很生动,描述这个故事的细节非常生动”,“官方的那种说法哈,就比较文绉绉的”。尽管在后期的加工整理过程中,为了追求叙事的完整性、语言的凝练以及与主流思想的一致,制作方对采集来的文本进行了一定的加工,增加了开头(解释天塌的原因)和结尾的阐释,但是,故事的主体基本沿用了民间原有的说法。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张岩 祝鹏程]青岛德式下水道:一则谣言背后的中西想象
下一条: ·[游红霞]民族节日的公共化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
·[张子健]商汤“桑林祷雨”的神话思想与叙事分析·[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
·[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
·[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王之心]浅析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流变过程及成因·[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
·[石力]都市怪谈中的神话:关于神话的第N种猜想·[吕树明]蚩尤神话的跨文体演绎与重构实践
·[卢秋彤]当代神话与“神圣性”研究该走向何方·[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
·[刘吉平 王小辉]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刘蓓]精神人文主义视野下旅游景区中的神话主义
·[林玲]炎帝神话的族源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李一凡]上古史演义中的神话历史书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