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吴一文执着于苗族古歌研究
  作者:余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30 | 点击数:2352
 

      史诗,其文化地位、内在容量、艺术形态均意重体大,是传统文化遗产中的“巨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吴一文教授在苗族古歌叙事传统的研究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也为这一领域架设起一座国际学术交流之桥。

      在吴一文的专著《苗族古歌叙事传统研究》中,我们会为其引证的史诗文献及民俗志田野资料之扎实丰厚而感慨。其对苗族古歌叙事传统梳理系统而简明,对苗族古歌学理分析精要而准确。通过阅读,读者会对苗族古歌学研究领域的种种困惑豁然开朗。这种系统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于苗族古歌学术研究领域,而且对于苗族神话乃至苗族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的探究,都很有范式意义。吴一文执着于苗族古歌的史诗形态学、口头传统与程式理论、史诗创编与活态展演、史诗民族志等领域的拓展研究。在其研究中有关苗族古歌叙事语境与民俗、叙事形态与方式的时空描述和细节再现,大部分是其直接观察和记录的结果。

      “你们家里名师多,祖公多人都善唱。你爷教会你爹爹, 你爹教你你更强。锐像客家好铜针,赛过织缎老挑簧。”这是吴一文的爷爷传唱的一首古老的苗族古歌《歌花》。这首歌一直激励着他在苗族古歌传承研究的道路上探索和努力。

      吴一文虽然出生在一个汉族村寨,但自幼跟随来自苗疆腹地清水江畔的父母学苗语、苗文、苗俗。这是一个苗族古歌演述和研究世家,他的祖父、外祖母是当地著名歌手,母亲和几位叔父、舅父深谙苗族古歌、传统医学、木铁制作手工艺等。其父今旦先生是最早提出“苗族古歌”汉语学名的学者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与马学良先生共同开展苗族古歌翻译整理,60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进行苗族古歌的研究工作。这种特殊的家庭背景,给了吴一文坚实的民族志观察和史诗理论的基奠。

      吴一文对苗族古歌的研究主要分为几大方面:文本翻译整理、多媒体记录、外部研究、内部研究和一些重要基本问题的梳理等。翻译整理既是研究的内容之一,更是研究的基础。虽然过去苗族古歌有过几个汉译本,但吴一文在研究实践和梳理其他学者的成果时深深感到,没有苗文原文,仅凭汉语译文的研究难以登堂入室,有时还会因译文的不准确导致望文生义,甚至错误百出。基于此,他和他的父亲对所搜集的古歌苗语原文,进行了苗汉对照整理翻译。正在此时,由于贵州民族出版社的倡议,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马克·本德尔博士的加入,使《苗族史诗》苗汉英文对照版的诞生成为了必然。该书汉译以七言为体,信、达、雅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六七百条汉语、英语注释,有助于苗、汉、英语读者的阅读理解。此书出版后随即在国内外史诗学界引起积极反响。有学者在书评中指出:该书是“苗族文化史上一个标志性经典文献,它既填补了中国苗族古代典籍多语对照译本的空白,又为逐渐成为国际显学的苗族古歌学搭建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2012年11月,在史诗研究国际峰会上被学者誉为“跨国合作的经典文本”。这部80万字的成果获得贵州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

      在当今时代,如何采用多媒体方式科学、全面、立体记录类似苗族古歌这样活形态口头传统的演述?这是一项紧迫而又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史诗百部工程》子项目《苗族史诗(黔东南)》的获准立项,为吴一文实现这一夙愿提供了便利。他和学术伙伴们冒着严寒酷暑六进苗乡,对原汁原味民俗文化背景下苗族古歌的演述进行了录音、录像,对演述人进行苗语访谈并用多媒体记录。这是目前唯一综合采用该手段对苗族古歌进行科学采录的成果。同步录音、录像古歌实景演述9小时,文本近4000行。尤其让他欣喜的是,在这项田野调查中,采集到了原本以为失传了的苗族古歌《哈勇黎》。这部约1000行的古歌,因极具悲剧性叙事,一般场合不能演述,以致学术界和民间过去都以为失传了,这一发现为苗族古歌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为研究苗族古歌及其文化,20多年来,吴一文坚持每年到苗乡做至少三四次田野调查,一个节日活动、一项简单祭祀、一次婚嫁回门、一栋新房落成……都留下他的身影,连续15个春节,他都在苗乡、在歌海中度过。

      30岁那年出版的《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是吴一文研究苗族古歌的处女作,它立足苗族古歌原文、立足扎实田野调查、立足苗族文化生态。从苗族古歌所反映的苗族族源、族称、迁徙,到社会形态、民族关系、支系关系;从哲学思想、原始宗教、婚姻家庭、人生礼俗,到农牧林业、手工业、天文历法等无所不包。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苗族古歌热”以来,第一部也是目前仅有的一部对苗族古歌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系统、全面研究的著作。苗族学者李炳泽曾评论其为“一百年来(苗族古歌)资料收集和研究的积淀,是集大成之作”。

      面对苗族古歌“外部研究”的推进,吴一文在思考,其“内部研究”和一些最基本的概念长期未为学术界所重视,尤其是在口头传统的文本化过程中,如何置之于苗语语境,更好地理解其深邃而具体的文化“细胞”亟须发力。

      如果说叙事传统研究是与国际史诗理论的接轨,那么中国传统的训诂学方法则为他的“具体研究”提供了关键营养——对苗族古歌篇章词句进行“通解”的思路日益明晰。

      2012年,吴一文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苗族史诗通解》出版,这是他们父子“发力”的成果。该项目以古歌中苗语词汇为线索,对其中涉及的3000多处词句逐一注解,涵盖古语词解释、人物注解、古今地名考注、动植物注解、重要风俗解释、句子解意、段意解读、异文对比、关系词考证等方面。《苗族史诗通解》注释数量之多、之全、之详,非其他古歌版本可比,不仅对于深入研究苗族古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也开创了南方史诗文本化过程中注解与研究的新范式。该项目被誉为“一部苗族古代社会的大学问经典”,并问鼎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如今,苗族古歌进入学术界视野已逾百年,作为一部特定的民间文学作品亦有一个甲子,200余篇(部)的中外研究论著可谓大观,但是,“苗族古歌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苗族史诗”这一最基本的问题,却未能厘清,以致有的学者概念不清、内涵外延不明,研究对象模糊。吴一文结合古歌的演述传统、内容形式特点,运用国际史诗研究的新成果,提出了苗族古歌的定义:“是流传于苗语黔东方言区,以五言为基本句式、以穿插有歌花的问答式对唱 (盘歌)为主要演唱形式,以创世、敬祖、迁徙为叙事主题,内部篇章之间有着紧密逻辑联系,具备史诗性质的苗族民间活形态押调口头传统。”这是目前学术界对苗族古歌较为完整、科学和全面的界定。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吴一文认为:“苗族古歌的研究是苗族民间史诗与口头传统研究的一把钥匙,越是深入越感觉不知道的东西太多,需要研究的东西太多。”

      今年6月,吴一文的“20世纪50年代苗语文学史料整理译注”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他的苗族古歌整理研究又将迈向新征程。据介绍,该项目将对其父等前辈搜集的、包括苗族古歌在内的数百万字的苗语文学史料进行翻译整理研究,以期为学术界和普通读者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可靠、更加可持续的苗族古歌及苗族民间文学与口头传统资料。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7年08月01日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刘锡诚]民间文艺学家董均伦书简二十二通
下一条: ·[李晓城]向阳而立 向善而行
   相关链接
·[胡琳]灾害叙事与埋岩习俗的文化阐释·龙仙艳:《文本与唱本:苗族古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余岛]吴一文:执着于苗族古歌研究·[吴一文]苗族古歌的演唱方式
·[吴一文 蒙景村]仪式与表演中的叙事·硕士学位论文:苗族古歌的口头演述与文本制作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