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田兆元]“龙的传人”文化符号形成的历史依据
  作者:田兆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28 | 点击数:2305
 

  编辑同志:

  您好!11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陪同美国总统特朗普参观故宫时说,“文化没有断过流的,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我们叫龙的传人”。请问“龙的传人”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我们的文化没有断过流,又是怎么做到的?想请有关专家解答一下,谢谢!

  朝阳读者 楚正文


  本刊约请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田兆元教授作答:

  距今五千年左右,形成了成熟的“龙的传人”的文化符号

  中华文明的龙文化起源可以上溯到八千年以前。比如东北辽宁的查海文化,那里有距今八千年的摆石塑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龙文化形象。而在西北陕西北首岭也有距今七千年的龙文化的前身。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龙的形象在六千年前进入了中原,这就是濮阳发现的所谓的摆石塑龙,其实这已经是北方广大地区共享的龙文化了。

  而此前在中国的东南地区,主要存在的还是以鸟为主要崇拜对象的文化群体。如河姆渡的双凤朝阳为代表符号的文化群落,是凤文化的早期代表。早期中华文明北方以龙文化主导,南方以凤文化为主导,这是学界的基本共识。凤文化北上西进交流,龙文化南下东进辐射,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大势。

  当我们发现在湖北黄梅焦墩有距今五千年到六千年历史的一条七米长的卵石摆塑龙时,就会认识到,龙文化已经跨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信仰神物了。同时,在凌家滩大型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发现,那里的距今五千年前的玉龙、玉鹰,以及八角太阳纹,则是长江流域龙凤融合的鲜明证据。距今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以玉琮为代表的玉器,其上的神纹,已经与商周青铜器饕餮纹饰相一致,成为殷商文明的源头之一。而距今五千年左右上海福泉山遗址的龙凤交融的图案已经成了广泛认同的器物图案造型。

  距今五千年左右,成熟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从那时起,中国的信仰文明、生产文明、生活文明,以及物质文明便形成了基本的文化系统。以龙凤为中心的图腾信仰系统便一直传承发展到今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这在考古学上有充分的证据。从那个时期起,形成了成熟的“龙的传人”的文化符号。

  同时,五千年的连续文明也得到了中国的神话与历史叙事的证明。两千年前的文献将夏商周的历史时限确定在距今四千一百年前,那是夏启开启的早期国家形态时期。此前,还有着远远超出千年的神话叙事谱系。《尚书》记载了尧舜的天下治理时期,这是先秦的基本历史文献,我们现在一般将尧、舜、禹的故事视为神话与历史交织的叙事。尧舜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道德的黄金时期,其形成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而大禹治水,定九州,也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伟大事业。尧、舜、禹时期分别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尧舜禹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在其上之颛顼、帝喾,都是在神话和信仰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氏族,即高阳氏、高辛氏,是一个时代。而炎帝、黄帝,有文献明确记载的是各有八代,炎帝、黄帝只是名号,担任炎帝和黄帝职位的是不同的氏族首领。比如炎帝神农氏,炎帝蚩尤氏,也可以是炎帝榆罔氏。而从伏羲女娲开始的时代,往后一共传了十五代到神农氏时代。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的这些历史记载,不是凭空虚构的。他记载夏王朝十九代是清晰的,怎么会杜撰出伏羲到神农间的这十五代首领来呢?而在汉代班固的《汉书·古今人表》中也有相同的谱系。在班固的年表、皇甫谧的谱系里,中国的历史比较清晰地达到了五千年以上。这并不是他们个人的想象,而是对于那一时代具有共识的神话传说与历史的整理。传说伏羲氏以龙纪官,伏羲氏人首龙身,这在后世的主流图像、主流话语中是被广泛认同的。

  我们发现,神话与历史的叙事与考古的发掘能够对接起来:就是在五千年前,龙文化的信仰普遍发生,而代表性的龙文化作为祖先的形象的伏羲氏女娲氏诞生了。五千年前的考古实物确证了从北方起源的摆龙族与玉龙族来到了中原,来到了南方,形成龙文化主导、多文化信仰相辅而成的神州格局,建立了基本的一体多元文化模式,形成了成熟的五千年前的文明。中国五千年前的文明不是碎乱状态,而是形成了由主流文化主导的统一的文化形态。

  “龙的传人”的中华文明为何连续不断,其奥秘何在?

  埃及文明被亚历山大征服,早已改变了形态,而两河流域的文明破碎,陷入乱局;“龙的传人”的中华文明为何连续不断,其奥秘何在?

  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是中国文化长期延续发展的保障。在中国历史上,对于龙文化的崇拜始终是主流的文化,无论是伏羲女娲时期还是夏商周时期,甚至是明清时期,这种信仰始终没有改变过。到了晚清时期,黄龙旗还成为国旗在国际上交流,代表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传播。历史上无论是哪一个民族主导国家政权,总是将龙作为帝王的化身,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化身,同时也是整个民族最为吉祥的符号,这是共识。在传统国家体制下,民众也有自己的信仰空间,各民族也有自己的信仰,多元化保障了文化的多样性。一体与多元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构,也形成和谐的文化生态,这样就避免了尖锐的文化冲突。中国历史上曾经有着民族间的征战,但是并不存在尖锐的内部的文化冲突,文化是多元共生的,又是统一的。多元的前提是统一,没有一体就没有多元,那就只有无休止的纷争。

  中国文化的包容开放与创新支持文化长期延续。中国的龙文化不是保守的,而是不断调适的、包容的,形成了博大丰富的内涵。曾经有帝王想独占龙文化的资源,但是这份全民族的宝藏必须民族成员共享。所以我们看到,民间也在享用龙文化这一符号。比如龙舟竞渡,从两宋以来,民间社会龙舟竞渡蔚为大观,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认同,形成了官民一体的共同习俗。外来的佛教的龙文化进入中国,很快就加入了中国龙文化体系,而随着海洋文化的拓展,龙王的文化发展起来了,于是有了四海龙王。现在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原始的龙文化,哪些是后期加入的龙文化,也分不清哪些是外来的龙文化,哪些是本土的龙文化。龙文化的发展容纳中外古今文化精华为一体,所以与时俱进,日新其业,生生不息。中国文化连续不断的文明是一种发展的创新性的延续,绝不是固步自封的。

  龙文化符号化为智慧的化身,也保障了中国文化的联系不断。《周易》之《乾》卦,以龙为喻,深刻表现了中庸平和的生活态度。强调潜龙在渊、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不同状态下的不同的生活态度。终日乾乾之谨慎始终是正面的态度,而亢龙有悔则是对于冒进的警告。这样一种以龙为喻的生活智慧,保障了文明的稳健发展、持续发展,防范轻率的态度造成文明的中断。在今天看来,这种态度依然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基本姿态。

  所以,作为“龙的传人”,中华文明起源于八千年前,经过了三千年的演进,在五千年前形成了成熟的文明与多元一体的形态,形成了具有认同感的符号,开始“龙的传人”的整体进程。经过五千年的包容创新性发展,具有不可战胜的韧性与活力,在当今世界呈现出无限的活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建立在这样坚实的文化基础之上。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2017年11月27日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穆昭阳]“指阅”时代的非遗文化传播
下一条: ·朝戈金:科技在黑暗中探索,人文烛照道路
   相关链接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关志和 Ms Kate, Kwan Chi Wo 关伟铭]世纪疫情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澳门“鱼行醉龙节”的影响与挑战
·[向柏松]龙的多维层面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为何说上海是中国龙文化的重要故乡 ——田兆元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书香年华讲座上的演讲
·施爱东:《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梅联华:“二月二”源于中国人对龙的崇拜
·[刘宗迪]拨云见日寻“龙”踪·[张勃]驱云驾雾祥龙来
·[刘锡诚]龙的风波说明了什么·如何让传统节日重新红火
·[贾平凹]今年是龙年·施立学:三角龙湾等地名源自伏羲龙文化
·学术研究是自戴脚镣的体力活·[过伟]中国少数民族龙文化论
·[黄凤兰]舞龙文化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