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马昌仪]人类学派与中国近代神话学
  作者:马昌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17 | 点击数:12098
 
 
  “五四”以后,在民主和科学精神的推动下,西欧人类学派神话学源源输入,使我国的神话研究工作迅速开展起来。二三十年代,世界、开明、商务等书店相继出版了相当数量的有关神话的中外著作。一些文艺、学术刊物也纷纷发表了许多研究神话的论文和翻译。其中《艺风》、《开展》、《民俗》、《民间月刊》、《妇女与儿童》等杂志还出版过神话专号。当时神话研究领域里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综括来看,这些著作、论文和译作大致涉及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翻译、介绍人类学派的神话理论;二,运用其理论和方法介绍和评述希腊、北欧各国神话;三,以同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神话。
 
  在我国,二三十年代,神话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亟需对外国的神话理论作广泛介绍。许多有志于探索神话学的学者,如周作人、茅盾、钟敬文、赵景深、杨成志等,都致力于人类学派神话学的译介工作,并着重引进了泰勒、弗雷泽、安德留•兰等著名人类学派代表人物的科学成果和他们的理论观点:
 
  泰勒(E.B.Tylor,1832—1917)是英国人类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名著《原始文化》(1871)为人类学派的神话学说奠定了基础。他的学说在20世纪初我国出版的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以及二三十年代出版的神话著述中多有介绍和论述。
 
  弗雷泽(J.G.Frazer,1854—1941,一译弗来则)是苏格兰学者,专门从事古代民族的巫术、宗教、祭仪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巫术和图腾崇拜起源的理论。他的名著《金枝》(1890)、《旧约中的民俗》(1919)、《图腾崇拜与族外婚制》(1910)等对我国的神话研究影响尤大。我国早期有关神话、宗教、图腾崇拜的文章,三四十年代出现的研究民族图腾文学的文章,大都以弗雷泽的理论作为依据。国内的书刊也曾把他的理论翻译过来,介绍给读者。
 
  安德留•兰(Andrew Lang,1844—1913)在我国早期的神话学者中最受推崇,影响最大。他的四部代表作[《习俗与神话》(1884)、《神话、仪式与宗教》(1887)、《近代神话学——答缪勒教授》(1897)以及大英百科全书11版安德留•兰所撰《神话学》条目]虽然没有翻译过来,但其主要观点大都通过茅盾、赵景深、周作人、谢六逸、黄石、钟敬文、林惠祥等人的神话著述介绍过来,下文将要谈到,此处从略。
 
  此外,二三十年代还翻译出版了一批英国人类学派学者有关民俗学、民间故事的著述,这些著述和神话关系甚为密切。如班恩所著《民俗学概论》的附录部分《民俗学问题格》(杨成志译,1928),柯克士的《民俗学浅说》(郑振铎译,1934),哈里孙的《希腊神话引言》(周作人译,1926),哈特兰德的《神话与民间故事》(赵景深译,1927)与麦苟劳克的《民间故事的探讨》(赵景深译,1927)、《兽婚故事与图腾》(赵景深译,1933)等。从日文翻译的有小川琢治的《天地开辟及洪水传说》和青木正儿的《中国小说的溯源和神仙说》(汪馥泉译,1929),松村武雄的《地域决定的习俗与民谭》(白桦译,1931)、《狗人国试论》(周学普译,1933)、《童话与儿童的研究》(第五章第六节神话,钟子岩译,1935)、《中国神话传说短论》(石鹿译,1936)等等,都是些颇有影响的文章。
 
  通过这些译介,人类学派神话学对我国神话研究产生了影响。鲁迅对神话的某些看法(例如关于神话的产生,神话与巫术的关系,神话演进为传说,中国神话仅存片断的第一点原因,神话的分类等)显然受到人类学派一定的影响。他20年代主张用人类学方法研究我国的原始文艺和宗教,也不是偶然的。
 
  茅盾自1918年起开始研究神话,1923年在上海大学英国文学系讲授希腊神话,1925年开始发表神话论文。除先后发表的十多篇神话论文外,1928年出版了《中国神话研究ABC》(1978年再版时易名《中国神话研究初探》)、《希腊神话》,1929年出版《神话杂论》,1930年出版了《北欧神话ABC》等专著,为我国的神话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吸收了欧洲人类学派神话学的精粹,并运用该学派的观点、方法于中国古代神话的阐释,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神话观点。
 
  周作人在译介人类学派神话学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他在“五四”以前就已经开始用人类学观点研究神话,“五四”以后又写了《神话与传说》(1923,见《自己的园地》)、《神话的辩护》(1924,见《雨天的书》)、《习俗与神话》(1933,见《夜读抄》)等等,进一步阐发了安德留•兰的观点。
 
  钟敬文二三十年代写的探讨神话问题的文章有20余篇之多。如《楚辞中的神话和传说》(1928)、《与爱伯哈特博士谈中国神话》(1933)、《中国神话之文化史价值》(1933)和《老獭稚型传说的发生地》(1934)等都相当有见解。他的神话观点也是有特色的,他除了接受人类学派观点外,还摄取了社会学派神话理论的一些长处。
 
  赵景深是从民俗学、童话学的角度去研究神话的。他的几本童话集子,如《童话论集》(1927)、《童话学ABC》(1929)、《童话评论》(1935)也都是运用人类学派观点研究神话和童话的。
 
  此外,这个时期还出版过几部采用人类学派神话学观点,带有译介性质的普及性的神话理论专著,如黄石的《神话研究》(1927年),谢六逸编译的《神话学ABC》(1928年),林惠祥的《神话论》(1934年;1931年他写的《民俗学》一书也有关于神话的论述)。值得注意的是谢六逸编译的《神话学ABC》。谢六逸20年代初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这本书前半部分就是根据早稻田大学著名人类学家西村真次的《神话学概论》,后半部分主要根据日本著名神话学家高木敏雄的《比较神话学》编译而成。上述两位日本学者都采用人类学派观点来研究神话。此书内容比较充实、系统、科学性较强。特别是神话学理论部分,由三个内容组成:一、神话学史的研究,二、神话的基本理论,三、方法论。从这三个方面去研究神话,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合乎科学的。谢六逸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意识地注意到把神话学作为一门科学向我国学界进行系统的介绍,他的功劳是不可抹煞的。
 
  神话产生的时代及原因
 
  1928年,茅盾曾经对神话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原始人以自己的生活为骨架,以丰富的想象为衣,创造出了他们的神话。他并且根据人类学派的神话理论,对神话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各民族的神话是各民族在上古时代(或原始时代)的生活和思想的产物。神话所述者,是“神们的行事”,但是这些“神们”,不是凭空跳出来的,而是原始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之必然产物。
 
  这一论述接触到神话理论的一些重要问题:第一,神话是一定时代的产物;第二,神话是原始人生活和思想的产物;第三,神话不是向壁虚构,而是以现实生活作为基础的。茅盾的这一论述大体概括了人类学派对神话的看法。
 
  关于神话产生的时代,无论是人类学派的神话学者,还是受他们影响的中国神话学者,都认为神话的产生是与一定的时代相联系的,即是原始时代的产物。然而神话究竟产生于原始时代的何种阶段,是野蛮低级阶段还是野蛮高级阶段,是人类一进入原始社会就有神话的产生,还是随着人类对自然力的逐渐掌握才有神话的出现,则存在着分歧的看法。经过翻译介绍和被我国学者采用的有这样几种观点:
 
  ——认为神话产生于人类具有万物有灵观念的时代,也就是说,原始人把自然现象视为有生命的,从而赋予自然现象以生命,由此构成种种神话。持这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有泰勒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民间文艺集刊》第1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11月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赵洪娟]山东沿海地区春节信仰活动研究
下一条: ·[刘锡诚]三千里路云和月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
·[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
·[游红霞]“中国寻根之旅”构建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谱系理路·[谢亚文]女性讲述者的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百年回顾
·[夏中华]中国民间故事异境叙事研究现状述评·[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
·[王硕]城乡交互视野下礼簿中随礼法则的延续与重建·[王京]近代日本的中国民俗研究与相关收藏
·[万水清 胡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茶馆发展路径选择·[孙正国 韩冰雪]“解难题”:中国“命运之子”母题的诗学结构
·[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施爱东 刘丹一]中国龙形象的历史演变
·[师慧]晚清民国的文化娱乐业与江南宣卷的现代发展·[任宽]中国叙事体系观照下当代虎故事的叙事形态研究
·[漆凌云]从融通到创新:中国故事学的本土化之路·[彭绍辉]被忽略的环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