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介:本期新青年赵洪娟,女,山东高密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生(中国民间文学专业),青岛科技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民间文学、丝路文化。本文以田横岛的田野为基础,探讨了海洋文化中的春节,颇有新意。
前言
山东青岛、威海、烟台等地濒临渤海,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特色的地域风情和风俗文化。与农业耕种为主的内地相比较,沿海地区因其渔业生产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海神信仰系统,青岛田横岛还产生了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祭海仪式---田横祭海节。田横祭海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狂欢节,是人们想摆脱对生产的繁重、生活的困境从而向神灵祈拜丰收与生活幸福的情感表达。如果说青岛田横祭海节是“大众狂欢”的话,那渔民的春节祭祀则是一种家族式、集体性的礼典。
若“仪式是一个身体经历的过程,人们的身体聚集到一个地点,开始了仪式过程”,那渔民的春节祭祀可以说是人们的身体和心灵都聚集到了一个共同点,然后开始了祭祀活动,这种祭祀具有家族性、集体性,但并不同于村落共同体所开展的民众为获得某种资源、人脉、礼仪关系所进行的仪式,而是一种相对纯净的“精神祈拜”仪式。
一、基于海神信仰的祭祀体系
青岛田横岛位于东濒黄海,南依崂山的即墨,即墨因临近墨水河而得名。田横岛,位于即墨市洼里乡东部海面3.5公里处,是面积为1.4平方公里的东西狭长岛屿。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岛,据《史记》记载,秦末汉初刘邦称帝,遣使诏齐王田横降,田横在赴洛阳途中自刎。岛上500将士闻此噩耗,集体挥刀殉节,世人感500将士之忠烈,遂命名此岛为田横岛。
海洋不同于陆地,其受气候、海风等自然力影响较大,变化莫测,渔业生产因此具有不稳定性。在这种不安定的环境中人们对平安祥和的需求极为迫切,这种心理使他们依赖信仰的意志更为强烈。于是为了求得生存平安便将精神、心灵寄托于神灵,以祈求平安幸福,海洋祭祀体系便有了其构建的前提和条件。
田横地区春节时祭祀的神灵可谓是极其众多,除了自家老祖,即已去世先辈和财神爷、天老爷外,还要祭祀于渔民安全、收成密切相关的妈祖、海龙王、孙仙姑、四财主、天老爷等诸多神灵。渔民的海神信仰只求其灵验性及心中慰藉,并不追求神灵的来源属性,所以“一个人同时崇拜很多神,上午进佛庙,下午进道观,并不觉得冲突”。由于神最初是由人类的恐惧制造出来的,海神信仰从人们对海神的恐惧、崇拜发展到对海神的祈求,反映了海神信仰的强烈的功利性,“所谓功利性是指任何形式的海神信仰都是在实用、功利目的这一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人类为平衡和契合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借助仪式庆典来稳定这种密切关系,对天然富饶的力量获得相对稳定的控制”。从总体上讲,田横地区以海洋信仰为背景的祭祀活动,是一种民俗性的,而非宗教性的海神祭祀活动,其祭祀仪式是一种地方风俗的展现。
二、青岛田横春节信仰祭祀仪式过程
(一)恭请“老祖”过大年
每年的除夕之日,各家的妇女都在家中准备过年的菜肴及各种供品,而在海上劳作了近一年的男性渔民们则在这合家团聚的日子里要去各家的坟茔上恭请自己的“老祖”回家过年。笔者所调查的田横周戈庄村的村民大多姓刘,都是刘姓家族,但谱系又有细分,亲疏关系实则不同。以前家族人口多,恭请“老祖”回家过年时大多堂兄地多人一起去坟茔上恭请老祖,将“老祖”请到家族“家庙”,亦称“庙堂”之中进行团聚。后来文革时期“破四旧”,“家庙”大多被损坏,接下来随着人口的减少,渔民们基本上都是各家恭请自己的“老祖”回自己家过年,不再是一大家子人“齐伙伙”的一起请了。据刘广年老人介绍,现在一般都是各家的男人带着自己的儿子或闺女到坟茔上去请“老祖”回家,“以前只能是男孩跟着父亲去上坟,现在无所谓了,有小闺女的人家如果小闺女愿意跟着去,也一起带着,这也是对老祖的恭敬,老祖看着男男女女的小孩子也觉得欢快”。据调查,在山东内陆很多地区,女孩现在仍然是不能跟着父辈到祖坟上去烧香、请祖的,女孩在从事的许多事情上仍有诸多禁忌,而田横岛渔民的不同做法反应了胶东一带沿海地区渔民的思想更加的包容开放。
“老祖”请回家后将会被供奉在“正间”,即堂屋正北的位置,北墙上还需挂上家谱,家谱下面的供桌上摆放“三代宗亲之位”的牌位,在牌位前摆放好各式供品,有鱼、肉、馒头等旧时不能常吃到的各式美味菜肴,同时需要摆放四双碗筷,而非一双或两双。四双的含义一来表示“成双”,二来寓意本家“人口众多”。一般人家的供奉桌需持续的正月十六日,年真正结束后才会将其撤掉。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在谈论年味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有过年的感觉时,当地渔民却说请“老租”回家过年或其他各种祭祀仪式让他们感觉年味没有变,信仰仪式就是他们心中的年味,在近几年有几个村还建立了庙堂,请“老祖”到家族庙堂过年,“有了家庙就又成了一大家子人了,老祖回来有地方去,大家也都觉得亲近,特别是过年的时候,叔伯侄辈等一起拜老祖,互相走动,特别亲近”,由此可见信仰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仪式和实践的用途”。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folklore-forum) 【本文责编:谷子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