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袁志英]“病态”的德国浪漫主义
  作者:袁志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6-21 | 点击数:4330
 
 
  浪漫派和古典派在创作方法上有分歧,前者主张“任凭兴之所至”,后者则认为,“在限制中才显露出能手,只有规则才能给我们自由”(歌德)。他们面对现实的态度也各不相同,一个是“顾后”,一个是“瞻前”。但两者都不满现实,逃避现实,都在现实面前迷惘。它们都欢呼过法国大革命,都对四分五裂的德国的落后鄙陋状态深恶痛绝,都对孜孜为利、蝇营狗苟的小市民抱着反感的态度。两者都逃避,浪漫派逃避到中古和东方,古典派则逃避到古希腊和罗马。浪漫派从封建宗法社会的“好处”和“妙处”来批判资本主义的“坏处”,但其出发点和古典派是吻合的,都向往一个幸福康乐和谐的社会。以席勒和歌德为代表的古典派闪耀着民主人道的光辉,浪漫主义文艺沙龙也充溢着民主进步的气息:突破了封建等级的界限,参加者除了思想自由化的贵族而外,主要成员是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沙龙的中心人物往往是才智出众的女性;在这里,自由讨论取代了死板的礼仪,对友谊爱情的看重代替了贵族那种洛可可式的玩世不恭;在这里,思想比理智更受到重视。沙龙完全不同于思想僵化、等级森严的贵族团体,也和那种重利轻义的资产阶级环境大异其趣,是友情和共同的追求将沙龙参加者联结在一起。最初的浪漫派在沙龙里曾掀起歌德崇拜的第一次热潮,诺瓦利斯所属的耶拿派对歌德推崇备至。过去过分强调了古典和浪漫之间的差异,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共同处。无论是古典文学,还是浪漫文学,都同属于资产阶级文学,因它们有共同思想基础。
 
  德国浪漫派的实质并非复辟倒退,而是反映了资产阶级追求个性解放的要求,是现代意识的表现。如前所述,德国浪漫派的哲学基础是德国唯心主义古典哲学,强调精神,放大主观能动性的作用,重视灵感,崇拜天才,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自在自为的,它本身就是哲学领域内的浪漫主义运动。没有浪漫主义,就不会有德国古典哲学的伟大成果。正如恩格斯所说,古典哲学的浪漫主义“是政治变革的前导”。文学上的浪漫主义宣扬的也是人的“无限”自由,这在客观上适应了资产阶级摆脱封建羁绊、进行自由竞争的要求;同时唤醒了个人的尊严感和民族意识。
 
  在拿破仑入侵而引发民族解放战争的年代里,浪漫派作家同仇敌忾,参加了这一战争,甚至亲赴前线。浪漫派作家培养了民族认同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对德国最终统一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不过民族意识也是一把双刃剑,弄得不好就会发展成为惟我独尊的民族主义,德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备尝了它的苦果。
 
  浪漫派鼓吹婚姻自由,在男女交往方面显得大胆与开放,这也为妇女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那些才貌出众的女性,都是沙龙的女主人,谈吐高雅,举止大方,诗人在她们那里如鱼得水,频频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奥·施莱格尔甚至陪同法国作家斯塔尔夫人周游列国。他们提倡男女之间更为自由、更为自然的关系,可说是妇女解放的先声。
 
  奥·施莱格尔认为,浪漫主义“意味着一种更为现代的风格,一种更为现代的体验方式”。席勒和歌德也认为,浪漫主义属于现代文化。席勒首先提出素朴诗属于尚在自认状态的古代,感伤诗属于已开化的现代。感伤诗、现代诗或理想诗乃是浪漫主义的同义语。席勒认为,古希腊人与广义的自然是和谐统一的;而现代,由于阶级分化劳动分工造成人与自然的分割和人的异化。诗人只能寻求和谐,寻求自然,寻求人类的童年,寻求人的完整性。这种寻求表现为描摹理想,因而诗人往往发思古之幽情,认为只有古代才会有统一和谐,眼见得“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感叹之余便沉湎于奇境幻境;客观世界矛盾重重,于是便逃匿于自己的主观世界;目睹人性的扭曲,他们便像“一个病人渴望健康”(席勒)那样追忆人类的童年。应该说,现代意识是浪漫派的基点。
 
  浪漫派作家批评资本主义,这并不改他们身为资产阶级作家的本质。除上述意识形态因素外,还可从以下情况说明:自从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作家、诗人逐步成为自由作家或职业作家,在一定程度上能写出其愤怒与不平。在资产阶级“首先生产自己的掘墓人——无产者”的同时,来自本阶级作家的批评声便不绝于耳。这些批评,不管其出发点如何,都有助于资本主义社会中民主与自由的扩大。按照当代著名的德国文学社会学家汉斯·费根对作家的分类(分为顺应型、逃避型、反抗型),浪漫派可归为逃避型作家。
 
  德国浪漫派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建立了很多新学科。他们重视东方文学,弗·施莱格尔是德国梵文研究的奠基人;施莱格尔兄弟也分别撰写了影响深远的比较文学论文,正是在浪漫派的努力下,德国的比较文学才得以发生和发展。此外,语文学、比较语言学、思想史、日耳曼学等等都源自浪漫派。
 
  德国浪漫派对后世的影响,对德语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它是世界文学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施莱格尔兄弟、歌德、蒂克和海涅的努力,“世界文学”的概念才获得现代的意义。现代派当中的许多流派都源于浪漫派。德国浪漫主义运动有消极方面,更有积极方面,在这里要摘去“反动”的帽子。“反动”二字在中国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它常和“阶级敌人”、“敌我矛盾”、“毒草”、“批倒批臭”等词语连在一起,即便在今天“反动”二字仍有令人敬而远之的威力。
 
  即使对消极方面也要进行具体分析。比如说,德国浪漫派有着强烈的宗教色彩,但应该知道,在一个有宗教传统的国家,宗教信仰是不可避免的。席勒曾提出,如果没有宗教的约束,下层人民会“以无法控制的狂怒忙着达到他们兽性的满足”。席勒为了祛邪扶正,建立一个理想社会,提出一个双管齐下的方案:对上层,对有教养的资产阶级,采取美育方针,使其达到“完善的人格”;而对下层人民则利用宗教加以“驯化”。歌德曾写道:“谁占有科学和艺术,他也就有了宗教!谁不占有前两者,他或许有宗教。”
 
  最近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五部德国浪漫派小说系列,其内容难以一一介绍,但可用德国著名学者吕迪格·萨弗兰斯基的话来加以概括:“浪漫精神,异彩纷呈,如天籁般悦耳,极富魅力,销人魂魄。浪漫喜爱未来和过去的遥远,喜爱日常中惊喜,喜爱极端,喜爱下意识,喜爱梦幻,喜爱疯狂,喜爱反思的迷宫。浪漫精神并非一成不变,它在不断变化;它是矛盾的,它充满着渴望而又玩世不恭,它痴迷于高深莫测而又雅俗共赏;它冷嘲热讽而又热情澎湃;它孤芳自赏而又善于交际;它注重形式而又热衷消解形式。年迈的歌德曾说,浪漫是病态的,可他也不愿放弃浪漫。”让我们读读这几本书,来一个浪漫之旅吧!
 
原文刊载于《东方早报》2010-6-20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谷子瑞】

上一条: ·[韩希明]明清小说中宗族兴衰的制度文化因素剖析
下一条: ·[民文沙龙第2期]“神话母题的研究方法”综述
   相关链接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陈亚琼]声音的书写:“理想集体”的话语表达
·国家的与超越国家的民俗学:对象与视野·[王霄冰]浪漫主义与德国民俗学
·[王霄冰]浪漫主义传统与中国民俗学者的责任·[陈怀宇]赫尔德与中国近代美学
·[威尔森]赫尔德:民俗学与浪漫民族主义·[刘晓春]从维柯、卢梭到赫尔德──民俗学浪漫主义的根源
·[牛学智] “底层叙事”为何转向浪漫主义?·[吕微]民俗学的浪漫主义“原罪”
·[吕微]告别浪漫主义:中国民俗学的现代转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