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徐晓光:《黔湘桂边区山地民族习惯法的民间文学表达》
  作者:徐晓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02 | 点击数:3858
 

书名:《黔湘桂边区山地民族习惯法的民间文学表达》

作者:徐晓光

 

基本信息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1日
丛书名:依法治国与西南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丛书
装帧:平装
页数:348页
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16
ISBN:9787549586615   
 
 

内容简介   

       本书以黔湘桂边区山地民族习惯法的民间文学表达为研究对象,特别是以贵州的苗族、侗族、瑶族习惯法的表现形式——口头传承为研究对象,研究口头传承法律文化、传承的形式等问题。如研究苗族的“贾·理”、理词;侗族的款词、款歌;瑶族的“料话”“讲件”等。黔湘桂边区山地民族在无文字的环境下设计了诉讼程序和解决纠纷的方法,如苗族传统诉讼文化中纠纷解决是通过理师的“摆古说理”来完成的。理师在厘清诉讼双方的具体责任和过错时以“筹”作为计算工具。纠纷裁定过程是以口头传承下来的“古理”和“先例”为法的依据,并形成了口传的“理词”,使习惯法内容得以具体化、固定化。有些内容被编成“古歌”,使法的传播范围更广。瑶族的石牌头人除了备办事公道、知识渊博、能说会道的素质外,还要头脑聪明,具备一定的口头创作和说唱能力。因此,他们既是条规的执行者,又是条规的主要宣传者。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诗的语言来解释石牌条规,以夹叙夹唱的方式来进行宣讲。本书还研究了黔湘桂边区山地民族的口传作品。口传作品虽在内容和功能上不尽相同,但在民族习惯法的传承中都起到重要作用,这些口传作品为民族文学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具有文学和法学的双重价值。不同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在内容方面有时会相互重叠,甚至在形式上有时也很接近。如苗族的“贾·理”、理词、巫辞通常只为苗族社会“专门人士”所掌握,而古歌的内容有时与前三者很接近,但苗族村寨社会中人们普遍会唱古歌,歌词内容为人们所知晓,传播范围也比“贾·理”、理词、巫辞广。换句话说,“专门人士”和知识阶层除了掌握“职业”特定的传唱技艺和内容外,可能也会唱古歌;广大苗族群众则或多或少会唱古歌,虽然对“贾·理”、理词、巫辞的内容不一定很熟悉,但通过古歌的内容也了解到了习惯法的基本精神。本书的内容形式新颖,研究视角独特。书稿的出版能很好地通过文字记录的方式来传承黔湘桂边区山地民族的文化遗产,起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作用。   

作者简介   

        徐晓光,男,1958年生于辽宁省盘锦市。法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2级)、博士生导师。贵州民族大学兼职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贵州省“核心专家”,曾荣获“中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2011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清水江文书的整理与研究”(11&ZzD096);参加重大招标项目3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有10余项成果在贵州省、司法部、国家民委科研成果评奖中获一、二等奖。


继续浏览:1 | 2 |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何清新:《神与诗:布岱族群交流的想象与重建》
下一条: ·[俄罗斯]李福清:《神话与民间文学——李福清汉学论集》
   相关链接
·[周大鸣]饮酒作为山地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李永杰]乡风礼俗:不该失去的乡村文明
·[张冠梓]冲突与调适:南方山地民族的法律多元主义格局及其走向·[李鸣]少数民族法制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李学兰]中国民间法研究学术报告(2002-2005年)·[史继忠 何萍]论云贵高原山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张晓萍]中国民间法研究学术报告(2006年)·[张冠梓]现代社会中南方山地民族传统法律文化的命运与重构
·[高其才]论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莫纪德 赵元海]恭城瑶族家庭习惯法初探
·[陈文仓]玉树藏族部落习惯法初论·[岳春]湄公河次区域泰国山地民族舞蹈文化研究
·[冉瑞燕]论少数民族习惯法对政府行政行为的影响·[严永和]我国西部开发中民族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
·[吴大华]论民族习惯法的渊源、价值与传承·[邹渊]习惯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讨会举行·[刘海鸥]《月令》的生态保护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法律
·[田成有]乡土社会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周珏 王鑫]法人类学基本范畴试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