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邓启耀]符像的仪式场域及表述语境——民间法事祭祀用符像的视觉人类学考察
  作者:邓启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0-10 | 点击数:15466
 

  (二)法事的空间关系

  民间信仰中的空间类神灵涉及空间层次、空间方位、管辖区域及重要关口等。

  空间层次中的天界符像有“天地三界”等码子,护持天地人三界的公共空间,上配日月星辰,下配地面水域(图15)。所以,第一天开坛仪式就要竖立“天地六方三界满空万灵真宰”神幡,上朝日月斗姥,下安灶君社神,再破地下五狱。

  空间层次中的地界符像有山神土地、土神、龙王、田公地母、树神和树木之神等码子。正月间出行要祭祀保清吉平安;清明要祭献亡人,在有“山神”字样的石头前杀一只红公鸡,把鸡血滴在石上,焚化山神码子,然后到坟前祭献亡人;丧葬埋人、祭山、上山打猎、砍柴、采药、挖矿取土、修房建屋,动了龙脉地气都要祭献山神土地。阳宅与“五方五土纸”(只用红色)相配,用公鸡祭献。为什么用鸡?因为鸡为凤,以凤引龙。阴宅以两张配套。人或牲畜像不穿衣服一样冷得发抖,是撞着了山神,要用五六对纸盒、三牲元鸡去祭献。东西要用足,如果需要六对只拿三对,一张码子剪做两张用就不好。地界中的龙王与水关联。以农业为命脉的族群,在水的问题上最为小心,不能乱堵乱放,不能弄脏了水源(图16、图17)。

  与空间方位相关的符像码子有四方大帝、东西南北中五方土或四方土龙神等(图18)。供奉东西南北中“土神”码子5个,在民间祭祀中,东西南北中五方“土神”码子往往和“太岁”码子一起使用以做到时空同步。

  与管辖区域相关的有城隍、本境地主(图19)、各种土主即地方的保护神等符像码子。在老君像前贴有“当生本命星君”码子的升斗旁边供奉有城隍的牌位,这似乎界定了辖区的空间范围,疏文亦反复表述这是“大中国云南省巍山县在城外”的下民所为。为了表明辖属关系,必须供奉城隍。

  关口和通道是空间区隔的边界、内外分离或连接的重要标志,与此相关的有桥神、路神、门神等符像码子。除此之外,仪式中对特定空间中的关口和通道会有相应的界定和行止措施。比如这次“讲目连”法事,因非正祀故寺的正门关闭,人和亡灵只能从侧门通行。亡灵进门后,要通过专设的“金银桥”,才能迎入祭坛。为防止邪灵窜入纠缠,主殿门后要贴“解结”码子,供桌下有封住邪灵“艮蒦”的设置。如果把邪灵码子端出去焚化时留守者要紧闭大门,仪式结束后要用白灰封路,参祭者回家要在家门口以艾草熏过才能进家。

  图16 “土神”码子。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984-1999年,邓启耀搜集

  图17 “龙王”码子。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984-1999年,邓启耀搜集

  图18 “四方大帝”码子。“四方大帝”即西方白帝、北方黑帝、南方赤帝、东方青帝。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984-1999年,邓启耀搜集

  图19 “本境地主”码子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984-1999年,邓启耀搜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医学人类学:探究疾病与文化互动关系
下一条: ·[赵世瑜 申斌]从社会史到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左怡兵]故事演述与仪式实践:《西游记》故事版块的聚合动力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淇源]作为数字表演的送王船:仪式的媒介化与视觉语法机制·[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
·[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
·[唐植君]中日兄妹神婚仪式中的“柱”·[孙芳]展览语境下的民俗文物价值阐释与传播
·[石子萱]高塔上的长发新娘·[陆慧玲]国际文化政策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叙事
·[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刘朴淳]塑造圣神:三一教庆赞仪式研究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
·[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李明洁]瑶族“追魂”与“赎魂”仪式的调查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