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第5期
(总第246期)
目 录
栏目与篇名 |
作者 |
页码 |
卷首语 |
安德明 |
01 |
|
|
|
·前沿话题· |
|
|
“神话主义”的应用与“中国民俗学派”的建设 |
施爱东 |
05-10 |
“朝向当下”意味着什么?
——简评“神话主义”的学术史价值 |
王杰文 |
11-16 |
不可或缺的“朝向当下” |
谭佳 |
17-19 |
实践民俗学视野下的“神话主义” |
户晓辉 |
20-22 |
神话作为方法
——再谈“神话是人的本原的存在” |
吕微 |
23-26 |
神话的当代性 |
陈泳超 |
27-28 |
神话主义研究的追求及意义 |
杨利慧 |
29-31 |
|
|
|
·特别策划·
关于日本民俗学何去何从的两代人之间的对话——日文版全书译文呈献(主持人:陈志勤) |
民俗学的定义的问题 |
对谈者:福田亚细男 菅丰 塚原伸治
译者:陈志勤 |
32-46 |
|
|
|
·民间文学研究· |
|
|
钱穆论中国民间文学、文艺 |
吴光兴 |
47-54 |
韩国济州岛传承的活形态神话 |
李子贤 |
55-63 |
蒙古族女扮男装征婚史诗研究 |
乌日古木勒 |
64-70 |
|
|
|
·民俗研究· |
|
|
都市的认同感
——浴火重生的城市文化 |
[德]沃尔夫冈·卡舒巴(Wolfgang Kaschuba)著
吴秀杰 译 |
71-77 |
城镇化发展与乡土文化景观保护 |
殷 波 潘鲁生 |
78-83 |
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民俗的调适与发展
——以广东佛山“行通济”为例 |
陈恩维 |
84-92 |
|
|
|
·民间艺术研究· |
|
|
跨文化交流中的唐卡、文化表征与身份认同
——西藏昌都嘎玛乡唐卡画师社群的社会交往互动过程 |
刘冬梅 |
93-107 |
多重场景下的地方文化再造
——基于堤口庄四蟹灯的人类学考察 |
刘姝曼 |
108-114 |
|
|
|
·书评· |
|
|
从讲故事到集体行动
——以《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为中心 |
刘 倩 |
115-120 |
非遗视野下的“九佬十八匠”活态调查
——《九佬十八匠》评述 |
王作栋 |
121-123 |
|
|
|
·关键词·(主持人:巴莫曲布嫫) |
|
|
满族说部 |
高荷红 |
124-128 |
【本文责编:李中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