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阎明]“差序格局”探源
  作者:阎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28 | 点击数:18988
 

  参考文献:

  [1]陈映芳,2007,《传统中国再认识——乡土中国、城镇中国及城乡关系》,《开放时代》第6期。

  [2]费孝通,1943,《禄村农田》,重庆:商务印书馆。

  ——,1947,《论私》,《世纪评论》第2卷第16期。

  ——,1985,《乡土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戴可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a/1946,《生育制度》,《费孝通全集》第4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0b/1948,《乡土重建》,《费孝通全集》第5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3]冯友兰,1994/1940,《新事论》,《冯友兰选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在中国传统社会基础的哲学》,《中国哲学小史》,涂又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高怡萍,2000,《亲属与社会群体的建构》,《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5]拉德克里夫-布朗,1936,《对于中国乡村生活社会学调查的建议》,吴文藻编译,《社会研究》第116期。

  [6]李树青,1947/1945,《蜕变中的中国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

  [7]廉如鉴,2010,《“差序格局”概念中三个有待澄清的疑问》,《开放时代》第7期。

  [8]派克,1932,《撒木讷氏社会观》,李安宅译,《社会学界》第6卷。

  [9]潘光旦,1947a/1940,《明伦新说》,《优生与抗战》,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7b/1940,《南洋移民与其乡土的社会》,《优生与抗战》,上海:商务印书馆。

  ——,1991/1932,《优生的出路》,胡适等著《中国问题》,上海:上海书店。

  ——2000a/1945,《〈蜕变中的中国社会〉序》,《潘光旦文集》第10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b/1947,《说“伦”字——说“伦”之一》,《潘光旦文集》第10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c/1948,《“伦”有二义——说“伦”之二》,《潘光旦文集》第10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儒家的社会思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0]屈哲夫,1936,《乡土观念与统一》,《政问周刊》第27号。

  [11]瑞德斐,1949,《乡土社会》,张绪生译,《燕京社会科学》第2卷。

  [12]瑞斐德,1948,《乡土社会》,袁方译,《自由批判》第1卷第10-12期。

  [13]孙立平,1996,《“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学研究》第5期。

  [14]吴飞,2011,《从丧服制度看“差序格局”——对一个经典概念的再反思》,《开放时代》第1期。

  [15]吴晗、费孝通等,1948,《皇权与绅权》,上海:观察社。

  [16]阎明,2004,《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7]阎云翔,2006,《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社会学研究》第4期。

  [18]袁方,1947,《〈乡土中国〉书评》,《益世报·社会研究》第1期。

  [19]翟学伟,2009,《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20]张光涛,1935,《乡土教育与小学》,《存诚月刊》第1卷第4期。

  [21]张江华,2015,《“乡土”与超越“乡土”:费孝通与雷德斐尔德的文明社会研究》,《社会》第4期。

  [22]张清勇,2009,《李树青生平与伊黎、魏尔万合著之〈土地经济学〉的中译》,《中国土地科学》第23卷第10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李向振]跨地域家庭模式:进城务工农民的生计选择
下一条: ·[储卉娟]家国互构:社会史视角下的明代“大礼议”
   相关链接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严曼华]地方传说的层级系统与差序实践
·[李涵]乡土社会秩序与日常交往礼俗的互动机制·[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
·[郑芩]差序格局的信仰图景·[彭兆荣] 重建乡土社会之宗族景观
·[朱靖江]归去来兮:人类学视野中的乡土中国与影像表达·[陈杭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乡土社会对文化行政的适应与利用
·[徐俊六]乡土社会献车仪式的民俗学考察·[鞠熙]清中期城市社会的差序格局
·[曹荣]生存性智慧与乡民日常生活的实践逻辑·[徐新建]“乡土中国”的文化困境
·[苏力]较真“差序格局”·[汪欣]若非乡土,如何非遗
·讲座║ 李松:价值与方法——乡土社会的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萧子扬]“流动的酒席”:后(新)乡土中国的一个表征
·[杨楠]书籍推介——《村庄里的闲话》·[董磊明 李蹊]人情往来与新“差序格局”
·[鞠熙]清代北京旗人丧葬礼俗的生活实践·[李涛]离土中国与村落教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