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陈映芳,2007,《传统中国再认识——乡土中国、城镇中国及城乡关系》,《开放时代》第6期。
[2]费孝通,1943,《禄村农田》,重庆:商务印书馆。
——,1947,《论私》,《世纪评论》第2卷第16期。
——,1985,《乡土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戴可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a/1946,《生育制度》,《费孝通全集》第4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0b/1948,《乡土重建》,《费孝通全集》第5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3]冯友兰,1994/1940,《新事论》,《冯友兰选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在中国传统社会基础的哲学》,《中国哲学小史》,涂又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高怡萍,2000,《亲属与社会群体的建构》,《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5]拉德克里夫-布朗,1936,《对于中国乡村生活社会学调查的建议》,吴文藻编译,《社会研究》第116期。
[6]李树青,1947/1945,《蜕变中的中国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
[7]廉如鉴,2010,《“差序格局”概念中三个有待澄清的疑问》,《开放时代》第7期。
[8]派克,1932,《撒木讷氏社会观》,李安宅译,《社会学界》第6卷。
[9]潘光旦,1947a/1940,《明伦新说》,《优生与抗战》,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7b/1940,《南洋移民与其乡土的社会》,《优生与抗战》,上海:商务印书馆。
——,1991/1932,《优生的出路》,胡适等著《中国问题》,上海:上海书店。
——2000a/1945,《〈蜕变中的中国社会〉序》,《潘光旦文集》第10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b/1947,《说“伦”字——说“伦”之一》,《潘光旦文集》第10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c/1948,《“伦”有二义——说“伦”之二》,《潘光旦文集》第10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儒家的社会思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0]屈哲夫,1936,《乡土观念与统一》,《政问周刊》第27号。
[11]瑞德斐,1949,《乡土社会》,张绪生译,《燕京社会科学》第2卷。
[12]瑞斐德,1948,《乡土社会》,袁方译,《自由批判》第1卷第10-12期。
[13]孙立平,1996,《“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学研究》第5期。
[14]吴飞,2011,《从丧服制度看“差序格局”——对一个经典概念的再反思》,《开放时代》第1期。
[15]吴晗、费孝通等,1948,《皇权与绅权》,上海:观察社。
[16]阎明,2004,《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7]阎云翔,2006,《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社会学研究》第4期。
[18]袁方,1947,《〈乡土中国〉书评》,《益世报·社会研究》第1期。
[19]翟学伟,2009,《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20]张光涛,1935,《乡土教育与小学》,《存诚月刊》第1卷第4期。
[21]张江华,2015,《“乡土”与超越“乡土”:费孝通与雷德斐尔德的文明社会研究》,《社会》第4期。
[22]张清勇,2009,《李树青生平与伊黎、魏尔万合著之〈土地经济学〉的中译》,《中国土地科学》第23卷第10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