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40年演出15000场 皮影戏老艺人讲述非遗传承五年巨变
  作者: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26 | 点击数:8890
 

      人物简介:秦礼刚,1949年生,湖北云梦人。国际木偶联会会员,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78年起,从事皮影艺术事业,在湖北孝感市云梦县自建梦泽影戏馆。40多年,每年演出364天,演出了近15000场,受到各地观众热捧。他致力于皮影艺术的传承,曾十余次登上央视舞台,并多次赴国外演出,受到过国家领导人的褒奖。

年近七旬的秦礼刚曾十余次登上央视舞台并多次赴国外演出(李政葳/摄)

      23日下午,在孝感卧龙岛非遗文化园内,伴随着一阵劲爆的鼓乐声,一场《武松打虎》皮影戏精彩上演。不仅主人公武松、老虎演绎的惟妙惟肖,林间的松鼠、猴子、刺猬等每个细节丝丝入扣。

      有人说,中国皮影这门艺术,作为一项完整的剧目,比莎士比亚的戏剧早1800年;它使用的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2100年;它纯粹具有民间摇滚精神的音乐,比猫王的摇滚早2150年……

      一幕之隔,一边是戏者,一边是戏迷。在光与影的背后,一人、一生、一台戏。“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那个年代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不像现在这么丰富,皮影戏很受欢迎,我经常边看边学。”1978年,29岁的秦礼刚拜著名皮影大师陆春元为师,学习制作皮影、表演传统皮影戏。

      让秦礼刚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全家一共九口人,生活压力很大,演皮影戏最重要的是能养家糊口。“没学皮影前,在生产队干一天农活挣10个工分,年终折算差不多3毛钱;演一场10块钱,前后台三七开,我挣7块。而且演出都在晚上,不影响白天干活。”

精彩演绎《武松打虎》(李政葳/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光明网 2017-09-25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大国非遗项目工匠专项公益工程工美项目”启动
下一条: ·让英雄史诗绽放民族歌剧舞台
   相关链接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杨志伟]新媒体在罗山皮影戏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
·[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杨镕]国家级非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田野调查报告及反思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马娇娇]皮影戏民俗文化的嬗变及对乡村社会资本的影响
·[李颖]与动画IP联动传承非遗文化的路径探索·[鲍园园]李子柒短视频在非遗传承与传播中的价值
·[马娇娇]执守与嬗变:当代关中地区皮影戏民俗文化研究·[苏长鸿]社区再造:论作为社区的大学及其非遗传承的意义
·[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谢中元]非遗传承主体存续的文化社会基础
·专家“把脉”杂技类非遗传承与发展·[徐建峰]重视非遗传承,振兴锡剧乡韵
·非遗传承人冉艺飞:传承古技艺助力脱贫攻坚·[王学思]讲好中国非遗传承发展的动人故事
·专家学者谈数字时代的非遗传承与创新·[孙正国 熊浚]乡贤文化视角下非遗传承人的多维谱系论
·湟中堆绣传承人:坚持30载只为传承民族文化·[王卫华 孙佳丰]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当代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