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马翀炜]遭遇石头:民俗旅游村的纯然物、使用物与消费符号
  作者:马翀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23 | 点击数:9892
 

  除了磨秋场的这几块石头之外,箐口村里还有几块禁止动的石头。从村头进来约60米,路边有一块大部分已经被埋在了一户人家的墙角下的石头,偶有村外人会坐在只露出很小一角的石头上卖烤豆腐。村里小学大门旁有一块长约2米宽约1米的石头,现在上面经常堆着些杂物。此外,在村内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条小巷中,分别还有两块不能敲掉或移走的石头。特别是南北向小巷中的这块石头,愣愣地躺在路的中间,显然会给行走带来些不便,但就是不能动。在村东头“民族文化陈列馆”背后的小溪旁,有一块1米多高的石头,也是属于这样的石头。这几块石头大致围出了一个区域。这块区域是最早建寨的地方。这些石头成为了村寨边界的象征。据村民说,在很早的时候,村里负责祛除村内不洁之物的宗教头人“摩批”会在入村口及小学校大门旁的这两块石头边做仪式。这两块石头的所在就是村头和村尾的地方。村民出外参加葬礼活动回来,通常要摸一下寨头或寨尾旁的石头,这样可以把身上带着的不洁的东西留在村外。10多年前,小溪旁的那块石头因为雨水冲刷而动摇了基础倒了下来,为了防止不好的事情发生,村民们在做了仪式之后又赶紧将其扶正。

  随着人口的增加,突破原有的空间新建房子是必然的。现在的村寨比建寨时的村寨大了好几个倍,这些石头也已经是村寨里面的石头了,其标识实体村落内外空间的功能早已失去。虽然实体的村寨改变了,但是,那个记忆中存在的或者说观念的建寨时的村寨空间却一直保留着。这也是实体的村寨可以变化而又万变不离其宗的村寨的根基所在。这几块石头随着村寨的不断扩张而从边缘“进入”了界内。甚至这些石头是否能看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石头都完整地存在就可以。如海德格尔所说:“永远过往者乃是神圣。因为它作为原初之物在自身中始终是未受损伤者。”现实的村寨边界是可以变化的,而那些曾经的历史边界记忆的符号是不可以挪动或损坏的。其神圣性也在其不容损毁或搬动中得以体现。

  村寨扩大了,现在标志边界的任务由其他的石头来担任。村寨四周与梯田相邻的路边的石头成为了界石。一些村民遇到不顺的事情的时候,有可能将原因归为丢魂,于是他们有时会请“摩批”选好时间在村子边与梯田交界处的石头旁做相应的仪式。石头上留下的黑色烟迹就是杀鸡做饭祭祀后的痕迹。在村寨边界做叫魂仪式,是为了把在外丢的魂叫回到干净的村寨内。每年举行的祭寨神节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由“大摩批”举行仪式以驱逐村内不洁之物,并且要在祭祀寨神之前封好寨门。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每年举行的村寨性的“苦扎扎”和“昂玛突”等仪式,都在显示着村寨空间的神圣性。在日常生活中,在特定位置的石头旁偶尔举行的仪式,也在显示着村寨空间的神圣性。这些石头占据的位置充满了区别村寨内外的意义。如海德格尔所说,“位置总是开启某个地带,因为位置把物聚集到它们共属一体之中。”神圣物各就其位是为了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也如列维-斯特劳斯所说,一切神圣事物都应有其位置。”使得它们成为神圣的东西就是各有其位,因为如果废除其位,哪怕只是在思想中,宇宙的整个秩序都会被摧毁。因此神圣事物由于占据着分配给它们的位置而有助于维持宇宙的秩序。”

  当建寨的祖先来到这里,把这块地方建成家园的时候,这个新的世界使石头就在那一刻存在了。因为这些石头从那一刻开始成为了与人发生深刻关系的标识村寨空间的符号。人们并没有去占有这些石头,但这些石头就在人们的建寨活动中显现了自身而成为了世界的一部分。同样也可以说,石头使人的寨子的内部空间有别于外部空间而具有了洁净和神圣的意义。石头不易变化的质地象征着时间的久远。人的历史的时间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单一同质而可度量的时间的,时间总是与某物或事情的展开和出现有关。如海德格尔所说:“时间只有在人在的情况下才成其为时间。没有一种时间是人不曾在其中的;所以如此,不是因为人是从永恒而来又在入一切永恒中去,而是因为时间不是永恒而且时间只有作为人的历史的此在才成为一个时间……人领会在。只要人领会在是必须的,那么人也就是历史地现实的。”时间性的统一就是曾在、将在和现在的统一。曾在的是有意义的就是因为它关涉着将在,“只有当此在是将来的,它才能本真地是曾在。曾在以某种方式源自将来”。记住历史是为了肯定现在的生活的意义,更为将来的发展铺垫意义基础。

  从建寨的祖先来到此地,一直到现在的人们以及将来的子孙生活在这里,在空间中分出内外的石头在时间上永恒地联系了祖先和今人,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村民与起源及归属的意义就此得以显现。材质十分坚硬,不可随意移动的石头在联系祖先的时候也占有了空间。这些石头因为进入人的世界而使其历史久远性得到确认。纯然物的石头的存在,使安家和栖居的世界得以敞开。恰好是这些纯然物面向人的存在,使得观念中的村寨得以显现。实体的村落自然十分重要,观念的村落更为重要。这些有其神圣性起点的不能动的石头在村民的观念中是永恒的。永恒的石头永恒地叙说了这样的集体意识:这个村寨是我们的,这世界是有意义的,我们在此生活是有根的,我们还是有美好未来的。

三、作为使用物的石头及其空间建构

  在自然界中进行创造而拥有文化的人的生存自然也是离不开对自然界中物的使用的。在山区,村寨生产生活少不了对石头的使用。碾米磨面,建房修路都离不开石头。作为物的石头在不同的使用中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意义。

  安居才能乐业。建房这种建造属于自己和家人的家屋空间的工作,算得上是村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如开拓居住人类学先河的摩尔根专门指出的,居住方式和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住宅建筑与社会文化紧密相关。箐口村被政府选定为”民俗文化村”进行打造的一个重要理由,是该村保留了大量的能够体现哈尼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蘑菇房。在最近10多年的发展中,真正意义上的蘑菇房已经基本消失。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房子自然比传统蘑菇房宽敞明亮且牢固。建这种类型的房子也是村民的愿望。政府资助村民在红砖墙外涂上一层土色,在屋顶上加盖茅草顶,都是保持传统与适应现代发展要求的一种折中办法。家屋不仅是居住的地方,而且还是灵魂平安的地方。虽然现在的房屋因为是框架结构的,钢筋水泥柱支撑着房梁而使原先房屋中的木头的中柱没有了力学意义的必要,但是,村民依然在水泥柱旁树立一根木头柱子以代表传统的中柱,中柱下端钉一个钱币的习俗依然保留,立这个中柱的时候依然有严肃的仪式。中柱边的神龛及楼下的神龛也同样保留着。迁新房也有一套隆重而复杂的祈望平安富足的仪式。年节活动中祭祀祖先等神灵的仪式也同样不能少。因此,建房即建造圣洁家屋空间时,对于奠基石的要求以及相应的仪式也是不可轻易改变的。

  用于建房的石头都必须是“干净的”。采石场的石头是从山里开采的,没有与人发生过关系,这类石头一般都没有问题。从山上搜集石头则要小心一些。如果在搜集石头的过程中突然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则意味着很有可能拾到了不干净的石头。这类石头有可能是过去有人在做某种驱邪仪式时碰触过的。当然,只要把这样的石头依旧搬回原处也就没有问题。这种情况几乎不会发生,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就是为了强化石头干净的重要性。路面的石头是一定不能用做房屋的基石的,因为送葬的人很可能踩到过这些石头。此外,磨刀石不能用,烧火做饭用来做支架的石头也不能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央吉卓玛]取法民间:口传史诗的搜集、整理及抄写
下一条: ·[李向振]跨地域家庭模式:进城务工农民的生计选择
   相关链接
·[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杨蕊朵]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叙事内容研究
·[徐麦]“地方”感知:民俗旅游研究新思路·[徐进]琅琊祭海节的原真性问题探讨
·[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刘爱华]乡村振兴语境下民俗旅游景观化趋向审视:婺源篁岭的个案研究·[李敏丹 林敏霞]口头传说和表述类非遗的景观叙事转化
·[朱熹晨]功能主义视阈下的彝族阿细祭火节·[张多]一个仪式的两次节庆:哈尼族“阿倮欧滨”祭祀的节庆再造
·[周星]“农家乐”与民俗主义·[刘德龙 张兴宇 袁大伟]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民众的日常生活需求
·[卞世香]关于羌族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几点思考·白永芳:我的民俗学之路
·刘镜净:《口头传统文类的界定:以云南元江哈尼族哈巴为个案》·[张多]社区参与、社区缺位还是社区主义?
·[罗丹 马翀炜]哈尼族迁徙史的灾害叙事研究·[张多]阿迷车:一种哈尼族“民歌”的日常生活实践
·[梅联华]对中国民俗旅游的思考·[王亚军]哈尼族白宏人棺木画的文化内涵探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