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央吉卓玛]取法民间:口传史诗的搜集、整理及抄写
——以“玉树抄本世家”为例
  作者:央吉卓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31 | 点击数:6533
 

本期新青年:央吉卓玛,女,藏族,青海玉树人,民俗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格萨尔”研究、藏族民间文学研究。

推介语:本文围绕世代从事《格萨尔王传》搜集整理和抄写的“玉树抄本世家”三代人,探讨史诗搜集整理及出版工作中面临的田野伦理问题,以期为民俗学学术伦理问题提供一种“取法民间”的实践路径。


 

     2016年12月10日,一场主题为“民俗学专业责任与伦理工作坊”的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召开,与会专家包括来自北京、山东、辽宁等高校和研究院多年从事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和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学者。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俗学”重点扶持学科项目组和中国民俗学会承办,旨在通过与会专家对“学术社团的专业责任”、“民俗学研究伦理”等话题的讨论,促进相关学科的互动交流并进而推动中国民俗学会根据专家动议,制定民俗学伦理规范,从而为民俗学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两方面获得纵深发展提供保障。会议期间,专家学者围绕田野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并根据具体的田野作业案例,提出了各自的“田野伦理观”。笔者有幸参与了这次工作坊的讨论,并从与会专家的发言中受益匪浅。本文的问题意识和工作方向也由此得以进一步明确,这是首先需要说明的。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中国民俗学的兴起,可以看作一场自上而下的思想革命,它是在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精英知识分子的积极倡导以及地方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之下开始的。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处在上层的精英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了民间文化在民族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开始对这一历来受到上层阶级鄙视、排斥的文化现象投入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的关注。”1918年,刘半农、沈尹默两位教授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面向全国发起了歌谣征集活动,自此拉开了中国歌谣学运动的序幕,同时也揭开了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的新篇章。
 
  诚如学者所言,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初兴是在国家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以一批精英知识分子为中坚力量,在创造“民族的诗”的时代感召下展开的具有思想革命意义的运动。抚今追昔,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推演模式颇具意味。从其形式看,拉开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序幕的歌谣征集活动,以北京大学教职工和学生为中坚力量,后来随着征集活动的纵深发展,地方知识分子也逐渐参与到运动中,从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精英知识分子到基层知识分子层层推进,即自上而下的变革模式;从内容来看,中国现代民俗学在历史进程和国家命运的感召下,以创立一门“于国家、于社会、于民众、于民族都有用处的学问”为学科旨趣,着意从民间文化中汲取养分,并以有别于庙堂文学的民间歌谣为切入口,逐渐扩展到各地谜语、谚语等民间文学文类,从而踏上了从民间文化到精英文化,即自下而上的思想革新之路。毋庸讳言,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无怪乎有学者认为,歌谣学运动具有启蒙运动的意义。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轫以歌谣学运动的兴起为标志,揭开了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次全国歌谣搜集运动的序幕,这场搜集运动的浩大声势可从北大歌谣征集处从全国22个省份所获得的上万首民间歌谣、谜语和谚语中管窥一斑。民间歌谣(包括谜语和谚语)的集结,为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学基础,最早投入歌谣搜集工作的知识分子,当仁不让地成为彼时歌谣研究的先锋,受限于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以及歌谣研究尚处萌芽阶段的现实,学者在歌谣的搜集方法和研究理论等方面的探讨尚未达到专业化、系统化的标准,但彼时的歌谣学运动对此后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范式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勃兴背靠一批富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以他们采录的民间文学文本为学科建构根柢,并随着学者搜集范围的拓展,研究触角逐渐向其他民俗事项延伸。可以说,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生命树随着前辈学者搜集和研究视角的扩展,根壮枝繁,茁长成长,逐渐形成了一门立足本土,着眼民间的“新科学”。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范式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彼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新旧更迭的历史时期,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撬开了封建中国的大门,国家体制、社会制度陡变致使国家存亡、民族兴衰命悬一线。在政治、经济方面,旧的封建体制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趋于没落,新兴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思想文化方面,在一批“开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的努力下,各种新思想不断涌入中国,魏源的《海国图志》、严复的《天演论》等译著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用自然科学实证研究的方法重新认识客观世界的主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逐渐推广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民俗学就是其中这一。中国现代民俗学受社会思潮的影响,注重从实证主义的角度科学、客观地认识和分析民俗事项,这一点可以从早期参与歌谣学运动的学者在材料搜集和研究取向方面的自我要求中管窥一斑。
 
  客观主义的认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奉为民俗学研究原则和圭臬,用冷峻、客观的态度,从静态的、独立的民俗事项中,发掘其内隐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是当时民俗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范式。换言之,基建于学者对科学性和客观性的理解和追求,彼时的民俗学研究注重研究者和被研究之间,即主体和客体之间建立相对独立的关系,这一点与民俗学发轫之初的学科定位和功用不无关系。总而言之,“经典民俗学的文本研究”范式在学科发展史上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外新思想和新理论陆续传入中国,并通过国内学者在地化的讨论和实践,民俗学的学科研究范式才逐渐发生改变。
 
  上世纪九十年代,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百废待兴的关键时期,我国民俗学也逐渐走出了阴霾,开始进入引进思想、开拓认知、积极实践的学科发展期,口头程式、民族志诗学和表演理论等在这一时期被陆续引入国内,促成了中国民俗学学科研究范式的转型。上述理论虽然在具体的理论渊源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主张回归田野、重视语境、尊重演述主体等方面却达成了一致,当然这与20世纪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中试图重建历史和偏重历时性研究的偏好息息相关。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folklore-forum)
【本文责编:谷子瑞】

上一条: ·[张静]西方传说学视野下的谣言研究
下一条: ·[马翀炜]遭遇石头:民俗旅游村的纯然物、使用物与消费符号
   相关链接
·[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陈岗龙]城隍、格斯尔与落水鬼
·[朱林]民间传说的本土化与区域互动·[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
·[周巍]民间故事母题的融合与迁移·[赵磊]明代教化制度下的女性形象与写实特色
·[张瑶]作为民间技术的巴代做法·[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琼洁 李莹]从作家“雅”言到民间“俗”曲:大鼓书《贾宝玉夜探潇湘馆》的形成·[张隽波]民间抗战历书的视觉形象表达与政治话语建构
·[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
·[袁瑾]民间传奇故事的现代生长与媒介重述·[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
·[于佳卉]有神若飞来·[杨云昊]白族乡戏吹吹腔的民间传说与神灵叙事
·[杨蕊朵]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叙事内容研究·[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