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9月8日上午9:00至12:00,芬兰科学院通讯院士、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于鲁·瓦尔克(Ulo Valk)教授在北师大文学院5049报告厅授课,题为《研究鬼故事的理论与方法:理解“费解”》。这是一项对处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民俗现象的研究,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主持了讲座,并担任翻译工作。
瓦尔克教授指出,目前在国际上在这方面的研究理论包括以下六种。一是语言学和类型学的观点,认为研究鬼故事的关键是搜集系统资料;二是历史学派的观点,主张从回复历史环境的视角来分析鬼故事;三是以体验为主的心理学派,认为鬼故事文本不仅保存了叙事特征,本身也是经验主义的创造;四是半心理学半人类学的方法,他们认为超自然信仰对象可能具有某种现实的形式;五是社会与小群体派的方法,他们认为要关注小群体;六是体裁学理论与分析方法,发现线索并思考这类故事的民俗品质。
他还认为,这种故事在本土对话(vernacular dialog)中有比较固定的位置。民俗学者应该在本土对话者学习,了解民众对鬼故事进行解释,而且把它们讲的有意义。这种叙事和讨论充满争议,且往往犹疑于现实和想象之间。正是在这种地方,言语的体裁与物理的现实发生了相遇。
瓦尔克教授的讲座视野开阔,理论扎实,讲述生动,受到了在座同学的热烈欢迎。同学们纷纷围绕超自然和自然的边界、超自然概念在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提出问题。瓦尔克教授以严谨的学术思维和科学的研究态度一一回答。
文章来源:“跨文化对话”微信公众号2017年9月10日 【本文责编:张世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