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于鲁·瓦尔克]研究鬼故事的理论与方法:理解“费解”
  作者:谢开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13 | 点击数:2662
 

   2017年9月8日上午9:00至12:00,芬兰科学院通讯院士、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于鲁·瓦尔克(Ulo Valk)教授在北师大文学院5049报告厅授课,题为《研究鬼故事的理论与方法:理解“费解”》。这是一项对处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民俗现象的研究,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主持了讲座,并担任翻译工作。

  瓦尔克教授指出,目前在国际上在这方面的研究理论包括以下六种。一是语言学和类型学的观点,认为研究鬼故事的关键是搜集系统资料;二是历史学派的观点,主张从回复历史环境的视角来分析鬼故事;三是以体验为主的心理学派,认为鬼故事文本不仅保存了叙事特征,本身也是经验主义的创造;四是半心理学半人类学的方法,他们认为超自然信仰对象可能具有某种现实的形式;五是社会与小群体派的方法,他们认为要关注小群体;六是体裁学理论与分析方法,发现线索并思考这类故事的民俗品质。
 
  他还认为,这种故事在本土对话(vernacular dialog)中有比较固定的位置。民俗学者应该在本土对话者学习,了解民众对鬼故事进行解释,而且把它们讲的有意义。这种叙事和讨论充满争议,且往往犹疑于现实和想象之间。正是在这种地方,言语的体裁与物理的现实发生了相遇。
 
  瓦尔克教授的讲座视野开阔,理论扎实,讲述生动,受到了在座同学的热烈欢迎。同学们纷纷围绕超自然和自然的边界、超自然概念在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提出问题。瓦尔克教授以严谨的学术思维和科学的研究态度一一回答。

  文章来源:“跨文化对话”微信公众号2017年9月10日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传统文化的当代实践——中青年非遗传承人传统节日仪式研讨班”今日于北师大开班
下一条: ·CSSCI来源集刊《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开设《跨文化学研究》栏目
   相关链接
·[谢亚文]女性讲述者的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百年回顾·[石圆圆]指向生命的“行动”:人类世背景下民间故事研究策略的启示
·[胡港]咬文嚼字,以至覆亡:书呆子掉文型民间故事研究·[张小平]“人参精”故事研究述评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施爱东:《故事机变》
·施爱东:《故事法则》·[田小旭]耳治与目治:民间故事研究范式的建立与发展
·[王均霞]以女性为载体: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中的礼制抗争与人性追求·[刘春艳]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袁帅]孟姜女故事研究综述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刘媛小祺]《子不语》中的鬼故事研究
·[林继富 周灵颖]西藏民间故事研究70年:理论建构与意义阐释·[高丙中]世界社会的民俗协商:民俗学理论与方法的新生命
·漆凌云:《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论 1949- 2018》·[王菊]由史俗到经述: 彝族毕摩经籍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