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王炎]文明比较,还是文化偏见?
  作者:王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13 | 点击数:3871
 

  一晃十年了,一直教着一门课“中西文明比较”。这课程原是一对美国老夫妇设计的,英文名叫“WesternCivilizationwithChineseComparison”。老两位倾注了心血,特意编撰一套英文教材,还在国内出版了。后来年龄大了,外国专家局不肯再发签证,老两位只好忍痛移交。课程交接时,我去他们课上,偌大的阶梯教室,黑压压坐满学生。是必修课,整一学年的研究生都来上。隐隐地,我感觉某种情绪在教室里弥散。后来,自己上课就明白了,第一次课有学生诘问:到底什么是文明?这门课想说明什么?其实,翻一翻字典,各种“文明”解释汗牛充栋,能编出个小册子。有的说“civilization”一词出自拉丁语的civilis,指城市(civitas)或市民(civis),与狂野荒蛮之蒙昧对立,乃法国人十六世纪的创造。有的说,本词描述“有组织、有系统的高级文化和制度”之类。如此说,无异隔靴搔痒,学生越听越糊涂。翻开外教编的教材,从色诺芬、柏拉图到德里达,从孔、老、庄到毛泽东,世界名人典籍均有摘录,厚厚一大本,图文并茂。别说学生如坠雾里,我也才看了十几页,就揪下了一把头发。是啊,这书到底想说点什么呢?
 
  我们中国人最能对付,任务既接下来了,硬着头皮也得上。每学年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形式和内容,一直在修修补补。知识单元越来越细分,突出专题讨论,问题与具体现实勾连,让课程更具操作性。内容也年年更新,讨论日臻尖锐,但终未逃出耳熟能详的“文明”框架。其实,无论材料多新,话题设计再刁钻,倘不揭开“文明”的面纱,学生终究难识庐山真面目。挂着“文明”的羊头,底下卖的是什么货色?让学生泛泛了解点中西文化?有名无实地比较一下中西文明史?我知道有不少学校开了这门课程,有形而下者,上悬“文明”大旗,课上摆摆西方国情的皮毛,甚至连待人接物、餐桌礼仪、烹调食谱之类也统统塞给学生,美其名曰“文明素质教育”。别以为学生年少可欺,他们的眼睛是雪亮的。我第一次上课,就有学生发难:看似平等对待中西文明,不偏不倚,其实课名已道破实情:“WesternCivilizationwithChineseComparison”——参照中国文明宣讲西方文明,课本的西方部分尚有线索,章法有度,到了中国部分,净是些阴阳、气血、风水、二十四孝之类,神神道道,不知所云。
 
 
  平心而论,外教隔岸观火,不懂中国文化脉络,情有可原。西方汉学有大量扎实厚重的英语文献,替换课本上的中国部分并不难。准备课件时,留心援引扎实的汉学成果也就是了。但问题并非出在是否公平对待中国文化上,而在于我们的“文明观”本身。一年年课讲下来,体会越来越深,开口闭口讲“文明”,什么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文明进步、文明行为,似乎是讲“道德”“高雅”“修养”等褒义,也即中文原有之意。当我们在civilization对译的含义使用时,意义就不同了,是晚清引进的日文。民初,国人以“文明”对应“洋务”,文明戏、文明帽(礼帽)、文明火(火柴)、文明车(自行车),径直可翻成“洋”字。后来,“文明”的地位渐渐攀升,有“高大上”的意味,暗含“先进”———即以西方文化为标尺的判断标准,文明代表“进步”,如果西洋是历史时间轴上的“未来”,“东方”则身处“过去”,文明乃历史脚步的方向标,已深深嵌入了我们的集体无意识。当然,西文中的文明也很“中性”,随十九世纪考古大发现,civilization一词演变了新意,命名曾高度发达过的古代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希腊、中国文明。如此用法表面带有学术客观性与描述性,却暗含了“过去时态”——曾经文明,才与“民心”并行不悖。在形容词格上使用“文明”时,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便呼之欲出,何为先进、孰为落后、怎样进步、如何保守、谁更开明、哪个野蛮,无不隐含其中。
 
  谁认真追究过这满负偏见的概念的缘起?“文明”怎就成了我们判断良莠的标准?尼采写过《道德的谱系》,对道德的发生史刨根问底,善恶之辩并不超越时空,各种价值无不植根于特定的历史语境。而我们以“文明”划分优劣,却不反思它从何引入,传播过程中有何历史偶然,只信它不言自明,属于普世价值,无须论证。所以,学生比较西方哲学与中国思想时,情感上不愿接受自己的文化劣势,理智上却无从辩护。弘扬祖国文化遗产,往往博得同情者多,心悦诚服者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现代知识范式里,非西方思想已无立锥之地。除非你做这样一件事,从根基处质疑今天知识结构隐含的前提。不久前三联书店出版的《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做的正是这样的工作。它从西班牙、葡萄牙全球大探险谈起,殖民者为征服外化之地,需要将世界区隔成文明与野蛮两界,而建立起“文明秩序”,跟着殖民的步伐,欧洲“文明观”也随之传播到世界各地。下面的章节则考察日本启蒙思想家如何接受、复制和传播“文野之分”观念,然后追踪中国学者主动从日本转口舶来泰西之说,心悦诚服地内化到本土知识之中,从而构造出我们当今的世界观。这本大部头跨越历史、地理、思想史、博物学和文学等多个学科,以知识考古解构“文明”这个真理话语的专横。
 
三 
 
  据本书主编刘禾考证,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有开拓精神的两大强国葡萄牙与西班牙,在十五世纪末和十六世纪初先后划出两条地球子午线,将欧洲以外的世界归入“荒蛮”之地。从大西洋分界线以西到太平洋分界线以东,一半地球归西班牙;大西洋以东至太平洋分界线以西,另一半地球归葡萄牙,两界皆划分出征服荒蛮之地的势力范围。所以,文明观滥觞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目的是划分欧洲“文明界”与新发现的“野蛮界”。文/野之分并非争个名分,而是为“文明世界”立法。文明国度间或因拓荒而发生争执,须有国际法依循:欧洲界内大家互敬主权,国与国之间依法按律谈判与交易;一旦远征欧洲以外的荒蛮之地,领土则属“无主荒地”(terranullius),野蛮人既无主权,也不享有土地所有权,即“法外之地”,文明人可以武力征服之。两个世界适用两套法则:文明界援引理性原则,国际法和人的基本权利普遍适用,无论个人还是国家均有守法之责,也受法律保护;而化外之地,则依循丛林法则,国际公法鞭长莫及,蛮人只能理解暴力的逻辑。如此内外有别,各适其适。“友好界线”内,欧人执礼如仪,君子风范;友好线外,殖民者杀伐蛮横,风雅扫地。难怪大清文献称洋人为“直脚鬼”,与欧洲文学里的名媛雅士相去甚远。
 
  但毕竟亚洲帝国有高度复杂的社会结构、成熟的经济形态,将古老灿烂的文明斥为荒蛮,不尽情入理,所以得进一步细化。后来就出现了savage(野蛮)、barbaria(蒙昧/不开化)、half-civilized(半开化)和civilized(文明)四个等级递进,最高一级为enlightened(启蒙的)。文明秩序这才日臻完备,载入史册。大清和奥斯曼等化外帝国,被册封“半开化”之列,有凭有据。征服半开化帝国,比殖民荒蛮之地要麻烦些,得履行个手续,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不平等条约”。不论条约是否平等,双方对坐谈判桌上签字,不也象征文明国与半开化国法律上平等吗?不,西方列强有“治外法权”,文明人如何能受大清、奥斯曼野蛮司法管辖之辱?
 
  到十九世纪初,欧洲历史学、政治经济学、人种学、语言学、政治地理学和进化论,均已深入人心,文明等级也经典化,编入各国教科书,写入国际法。清末民初,我们的文化先贤主动翻译、出版文明启蒙读物,开办新学,编撰新教材,启发民智,点化“群氓”。严复翻译《天演论》,康梁二公以盗火者自任,奔走呼号,不遗余力推销泰西文明之说。《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有一章,梁展写《文明、理性与种族改良:一个大同世界的构想》,考证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受了传教士编撰的地理博物志启发,杂拼西方人种学的滥调,凝结成一部《大同书》。他的“去级界平民族”“去种界同人类”,皆出自科普性的欧洲人种论。从小册子里,康翁得知美洲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与华人同种,属蒙古人种,于是说“美洲土人皆鲜卑移种,遵海而南,得墨西哥而居”。南海先生浪漫地设计在巴西建立理想国,将“新中国”的未来遥寄拉美乌托之邦。后来,中国思想界种种激进情怀,皆有《大同书》的残影。文明等级虽源自欧洲,日本版的“文明论”比欧版还激进、偏执。赵京华写《福泽谕吉“文明论”的等级结构及其源流》一章,从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的“脱亚入欧”论出发,穷幽极微,剖析日本知识界自卑与自大的根源。这貌似矛盾的情结,其实为相伴相生、难分难解的一体两面,映照出日本军国主义的心路历程:先谦卑地接受半开化蛮国地位,然后知耻而奋起直追,狂热模仿殖民者的先进制度,以大国崛起与西方列坐抗礼,再杀回东方,殖民周边“未开化”的邻国,最后遭核打击国破家亡。本来差异多样的文明生态,被福泽叙述成生物链上的优胜劣汰,如此简化、庸俗的社会进化论,影响了几代中国学人。 
 
  梁启超从盗火者手上再窃火种,吸收福泽的“泰西思想”,创立自己的“新民”学说。梁任公墨势淋漓,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妙笔,写“文野三界”之说,远胜日版“文明阶段”论,比欧版原装更具雄辩,也更紧迫,不容置疑。谁反对新学,谁是文化“拳匪”。以呼唤新人与新社会,来颠覆旧社会的一切价值。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谷子瑞】

上一条: ·[邓立峰]弘扬传统文化要有当代意识
下一条: ·[熊威]放下城市的傲慢与无知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
·[邹东子]在“人类世”中寻找菌子的智慧:云南菌子文化的三重隐喻·[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朱婉尚婕 胡燕]吉祥文化视域下男欢女喜的变迁与重构·[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
·[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张雨]明代小说中的猿猴故事及其文化内涵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张梦雅]“绣”的能动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