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非遗保护工作注重传承发展
  作者:中国文化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13 | 点击数:1831
 

实景剧《太行山》演绎中华民族抗战的辉煌史诗

      “山西人,爱吃醋,家家有个醋葫芦,葫芦有情传佳话,唱一段潞安大鼓书。”一手击鼓、一手拍板,曾经,老曲艺家傅怀珠将一曲《醋为媒》唱得荡气回肠,潞安大鼓由此走向全国。

      潞安大鼓、壶关秧歌、黎侯布虎、襄子老粗布……这些民间文艺、技艺和习俗凝聚着长治人的文化和精气神。在岁月的长河里,勤劳智慧的上党人民创造了丰富的非遗。

      近年来,长治市非遗保护工作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科学规划、依法保护,一大批文化积淀厚重、艺术成就璀璨的非遗项目得以薪火相传。

      长治市通过建设非遗博物馆、体验馆、传习所、大师工作室和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给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发放生活补助等措施,加大对民间剧种、民间艺人、民间技艺的保护力度,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让非遗动起来、活起来、美起来、火起来、传下去。一大批小剧种、小曲种因此获得新生,创作演出热情空前高涨。屯留县麟山剧团的《刘胡兰》、城区上党梆子剧团的《风雨一家》、郊区上党落子剧团的《煤山儿女》、黎城县黎明剧团的《连翘》,长治市豫剧团的《裴寂还乡》《精卫填海》,长治杂技团的《千仞红妆》《肩上芭蕾》和壶关秧歌《打酸枣》,上党八音会、沁州三弦书、长子鼓书、武乡琴书、上党乐户、沁源秧歌等百花齐放,它们常年活跃在城乡村镇、山乡窝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长治市先后4次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5次组织评定市级非遗项目,组织申报的潞安大鼓、民间社火(赛社文化)等1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民间传说精卫填海、襄垣挂面制作等79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潞城甩饼、上党戏曲脸谱制作等239个项目入选市级非遗名录;拥有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10名、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74名、市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224名。

      依托潞安鼓书、上党八音会和长子鼓书、布艺黎侯虎等非遗品牌,长治县、长子县、黎城县成功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长子鼓书、潞安鼓书传承人先后应邀赴法国进行展演,襄垣炕围画应邀赴澳门进行展示,让长治民俗文化海外“生香”。

      长治市承办的山西省“让传统技艺活起来”现场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及专场晚会好戏连台,让广大群众感受非遗魅力。

      “乐户礼仪细乐是原生态的乐种,是民间礼乐的活化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对长治市非遗项目上党乐户如是评价。

      “飞入寻常百姓家。”长治市的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受到各界关注和好评。2017年7月,“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曲驻场演出文化部试点”项目正式启动,全年演出200场,参演剧目均属于省级及以上非遗项目。同时,“长治市2017戏曲精品进校园”活动广泛开展,培养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依托长治文化艺术学校开办襄垣秧歌、壶关秧歌等专业培训班,培养学员200多名。

本文原载《中国文化报》2017-09-13 第5版:专题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汪欣]若非乡土,如何非遗
下一条: ·非遗传承人与动漫界上海对话
   相关链接
·[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
·[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
·[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统夏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