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邢晨声]回荡在山间田野里的北路梆子
  作者:邢晨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7 | 点击数:3259
 

      青年表演艺术家杨仲义曾邀我到长安大戏院去看中国戏曲学院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毕业汇报演出,那场演出无疑是十分精彩的。作为中国当代戏曲舞台的新生代,他们不仅用艺术的语言,更用学者的智慧来演绎中国戏曲艺术的不朽魅力。杨仲义以他扎实的功底一出场就赢得了碰头彩。这既出乎我的意料,又使我兴奋不已。因为面对京剧、昆曲等国家级大剧种,山西的北路梆子实在太小了。但杨仲义气魄不小、实力不小,他毫无愧色地站在中国戏曲表演的最高殿堂上,一曲《汉宫惊魂》,用高亢激越、悠扬明亮的“嗨嗨腔”为北路梆子这个小剧种在国家大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这实在是太难、太难了!我知道,满场基本上都是京剧票友,高傲而又挑剔的北京观众能接连不断地把掌声送给本不在他们审美视野的年轻的杨仲义,送给小小的北路梆子,那可不是礼节性的鼓励了。因此对我来讲,杨仲义的亮相不光是喝彩与激动,更多的是震撼与深思。

      我不太懂戏,不敢对戏曲艺术妄加评论。杨仲义在15年前就摘取了中国戏曲艺术梅花奖的桂冠,北路梆子也在人才青黄不接的历史关头看到新生的曙光。作为北路梆子的领军人物,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的学术性专业研究,他要在晋北的山间村落、民俗庙会赶场,首先要解决的是全团人的生存问题。台上台下转换着完全不同的角色。但他的表演艺术美感不是一般人所能够企及的。他能使我们在无形之中向他塑造的人物不断走近,被“他”征服、被“他”融化,步入“戏我合一”的境界。在此前的十几天,我在山西省偏远的右玉县见到过他,当时他正在为生态健身旅游节献演,我俩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帐篷里相见,戏外的仲义还是那个谦恭而不失幽默的好兄弟。使我没有想到的是,古老的北路梆子能令这个县城万人空巷、人气十足。今天他以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的学位再次唱响京华剧场,则不是简单的表演技能的竞争。这两次不同环境、地域和文化背景的演出,引出了我更多的思索。

      从文化遗产、戏曲资源的角度来考虑,忻州能拥有北路梆子这样一个剧种真是值得庆幸的事。一代宗师贾桂林名震乡野,曾拒绝为日寇演出而布衣归乡,新中国成立后重振北路梆子,进中南海为毛主席献艺演出,并将名剧《金水桥》拍成电影,成为时代文化遗产。北路梆子成为忻州文化的代表性形式,假如没有北路梆子,忻州人拿什么文化特色来示人?可能就真的“没戏了”。这是几代人的心血完善和保留下来的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形式。贾桂林、武承仁、董福、安丙琪等一批大师以扛鼎剧作誉驰晋、冀、陕、蒙,但已成思念中的影像;李万林、马彬、翟效安、任建华一代精英、中流砥柱,辉煌一时,但毕竟廉颇老矣。非常令人欣慰的是杨仲义、成凤英、贾粉桃等正以更高的品位和姿态唱响北路梆子的一个新纪元。今天的杨仲义成为中国戏剧最高学府的研究生,这个学历应该是北路梆子剧种跨入更高层次的一个象征性标志。

      我们无疑都在期待着自己家乡的小剧种能与时俱进,跟随时代壮大起来,都期待着孜孜以求的戏苑新秀能光鲜亮丽闪耀起来。可这一切并不是仅靠自己的实力和喜好就能实现的。当代全球都在注意生态环境的改善,每一个动植物种群的濒危与灭绝都会令有良知爱心的人们扼腕顿首,可是,同样从文化生态上来看,有多少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形式在我们的眼前消亡,我们却麻木地沉醉在对眼前利益和贪欲满足上,无视于这个令人痛心的现实。如果一个文化遗产的消亡还不能惊觉我们保护文化传统良知的话,我们最终失去的不仅是和谐的环境,而是民族的动力和做人的灵魂。虽然杨仲义和他领军的北路梆子给了我们很多的欣慰,但毕竟在整个文化环境中它还是很脆弱的,我们还时时处在担心和不安中。杨仲义在民间土台上的人气,在长安大戏院的精彩,可谓是接天通地,北路梆子的成长壮大似乎不应再是痴人说梦。可聊起来,杨仲义依然不无担心。北路梆子毕竟是一个完善的地方剧种,在继承与创新上总是处在对立与统一的矛盾当中。好演员、好剧本、好导演是成败的基础,自不必说,手眼身法步、念唱做打每一点技巧的出新都不是唾手可得的事。最关键的是戏与观众群体的关系是十分敏感和微妙的,观众是产品的主要消费者,他们认账才行。在忻州的文化产业体系当中,北路梆子的压力是最大的,要保证品牌、保证特色、保证生存,还要保证创新、保证提高、保证发展。在中国,关于戏曲生死存亡的话题已不是一天两天了,北路梆子也不是没接到过“病危通知书”,但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北路梆子依然健在,但在发展的问题上我们还是不敢乐观。一时的辉煌并不是命运的转折,这真是一个一言难尽的话题啊。

      研究生的毕业汇报演出已落下惟幕,中国戏曲界高学历的人才队伍中有了北路梆子的领军人物,这是个里程碑式的事情,不知道家乡的父老乡亲和领导们是否也意识到这个历史性的不同,是否也有一种心灵的冲动。我知道为了这个超越,杨仲义付出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辛,最后的事实也回答了很多难以回答的问题。北路梆子的问题有了一个突破性的启示,但解决问题的全部,则不是杨仲义力所能企及的,我以为这实际上是整个文化产业所面临的问题。推动这个产业完善和发展的应该是社会互动的体制,设计、策划、生产、包装、宣传、促销等,所有面向市场的企业手段都应是北路梆子生存壮大的基本策略。

      现在我们赶上了最好的历史时期,文化大发展、文化产业大繁荣给了文化发展以环境和理由,政策性问题、理论性问题都不应该成为问题,但必须解决的是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市场发展问题,决不能一概而论,是两个体系,这需要很科学、很理性地对待。我想这些并非闲话的闲话或许有点作用吧,最起码说出来自己心里舒服了许多,最终还是希望行家们多关怀、多指点,北路梆子才有更大的希望和提升,中国戏曲也才会有更大的天地和作为。

本文原载:《中国文化报》 2017-09-07,第10版:文旅视界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共享单车照出的种种怪象
下一条: ·[潘鲁生]文化自信引领传统工艺振兴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
·[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
·[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