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网络吐槽文化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心理
网络吐槽文化是后现代科技条件下电子媒体发展的产物,公众在网络平台中的身份具有“真实”与“虚拟”,“在场”与“不在场”的双重属性,“虚拟”和“不在场”使得人们在网络平台上的吐槽显得自由、民主,甚至可以放肆、为所欲为,但畅所欲言背后却折射出某种大众的社会文化心理问题。网络的虚拟性消解了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等级观念,极大地缓解了个体与社会、交往与独处的矛盾,在网络这个“公共领域”中,人们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这让长期压抑的个体心理找到了集体宣泄的窗口,使得每一次的所谓“事件”,都能够引起不断被发酵的网络狂欢。网民们普遍存在一定的“窥私欲”,为自己能够参与各种事件,能够进入他人的私生活并自由评论而欣喜不已,其背后更深层的社会文化心理问题值得探讨。
一方面,网络吐槽作为人们释放压抑心理的相对合理的宣泄口,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宣泄”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指净化,现代心理学常利用宣泄的方式,让心理失衡者把内心的苦闷或受压抑的情绪排遣出来,以减轻、消除或者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避免某种精神疾病的产生,以便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吐槽通过适当的调侃和戏谑,的确可以使民众受压抑的精神世界得到解放。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人们对于社会现实充满了无奈,学习的压力、生活的困扰、工作的烦恼、情感的迷失等,使个体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容易产生焦虑、浮躁的负面心理情绪。如何在可控的程度内,将心中的负面情绪用适当的方法释放出来,保持身心的健康,一直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吐槽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兴产物,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话语表达方式,反讽、双关、戏仿等幽默的话语表达,在娱乐中缓解了社会压力,宣泄内心隐秘的情绪,可以让不同人群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方,将心中的不快宣泄出来,逐渐成为压力释放极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尤其是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其所产生的社会变化往往会使人无所适从,心理焦虑感会不时加强加剧,而吐槽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宣泄与释放焦虑的方式。
虚拟的网络媒介,不仅为吐槽文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人们的话语表达提供了新的渠道,在现实社会中受限制的个人言论、主体意识都能够在这里得到彰显,在现实中备受压抑的个体通过网络的虚拟空间来不断发声,开拓自己的话语空间。可以说,吐槽文化激活了人们潜意识里的心理补偿机制。心理宣泄的需求催生了现实生活中一群“吐槽族”,他们见问题就“吐”,不仅吐槽他人,而且吐槽自我、乐此不疲,在轻松诙谐幽默的调侃中,获得情绪宣泄、情感体验和精神娱乐,寻求心理的平衡。网络吐槽满足了人们找寻“存在感”的心理动机,这也正是网络时代人们热衷吐槽的文化动力。
另一方面,网络吐槽文化背后折射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如今,网络新媒介体现了其令人震惊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人沉浸在全民吐槽的精神狂欢中不能自拔,但透过纷繁复杂的狂欢表象,我们有必要理性地思考网络吐槽文化的负面效应。民众的网络吐槽行为,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当下社会心态或社会情绪的表征。由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社会分层的复杂性以及社会利益的多元性,人们在对社会矛盾冲突的吐槽中,表达着自己不一样的感悟与体验。但由于网络本身具有的开放性与匿名性,人们在面对社会中出现的不公平、不公正或者非正义等社会现象时,特别是针对一些触及心理底线等不尽人意的社会现象时,吐槽行为更容易走向非理性,并通过网络平台成倍地扩散开去,其破坏力不容小觑。纵观各种吐槽行为,恶搞、谩骂、讽刺、挖苦、抹黑、污蔑等无处不在,这些可能是一时宣泄,但更深层地折射出了现代人空虚浮躁的精神危机、虚无混乱的价值观和追求过度娱乐的文化心理。2016年上半年发生的各类社会热点事件,例如魏则西事件、雷洋案、和颐酒店女生遇袭等,每一次事件发生,吐槽爱好者就开始双眼放光,从疲惫无趣的生活中满血复活,铺天盖地开始各种“神吐槽”。虽然这些吐槽声中有一些较为理性的分析,但更多的是讽刺、挖苦和谩骂。2016年暑期发生的野生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一时舆论场各种声音喧嚣,网民们纷纷吐槽。其中,一些吐槽声显示出对事件幸灾乐祸,另一些吐槽声是猜忌、指责、诅咒当事者,各种讽刺、调侃、搞笑的段子满天飞,让我们不禁感慨“舆论猛于虎”。这些事件的传播,往往是先由传统新闻媒体和新媒体平台曝光,然后引发大量点击和转发,紧接着自媒体平台上就会呈现一片吐槽狂欢景象。
透过这些狂欢景象我们发现,当民众一味追求吐槽带来的戏谑与搞笑时,这种行为本身会变得越来越狭隘与冷漠,同情心与怜悯心往往会缺失,以至于这些话语传播本身缺乏了社会的责任感。一些吐槽缺乏坚定而正确的价值立场,缺乏言论表达的责任意识,缺乏正当的道德感,由于过于随意任性而导致底线丧失。当这类社会现象投射到网络空间中,往往会发酵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成为网络暴力的策源地。正如埃瑟·戴森的判断,数字化的世界是一片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