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伟]互联网背景下的吐槽文化研究
  作者:王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6 | 点击数:5610
 

摘     要:网络的虚拟性消解了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等级观念,极大地缓解了个体与社会、交往与独处的矛盾,在网络这个“公共领域”中,人们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这让长期压抑的个体心理找到了集体宣泄的窗口,使得每一次的所谓“事件”都能够引起不断被发酵的网络狂欢。一方面,网络吐槽作为人们释放受压抑心理的相对合理性宣泄口,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另一方面,网络吐槽文化背后折射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民众的网络吐槽行为某种程度上成为社会心态或社会情绪的表征,由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社会分层的复杂性以及社会利益的多元性,人们在对社会矛盾冲突的吐槽中表达着自己不一样的感悟与体验。首先,网络吐槽成为释放一定社会情绪的“社会安全阀”;其次,网络吐槽形成集体的社会声音,造成巨大的社会舆论效应,从而推进社会的良性改革;最后,网络吐槽暗含了不容忽视的网络经济。

关键词:吐槽文化;狂欢化;社会情绪;社会舆论

作者简介:王伟,女,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20世纪90年代,媒介发生了惊人的变革,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时代随之而来,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受众的范围不断扩大,一步步加强了网络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使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领域的事件能够在几分钟内传遍全球。互联网信息相对自由、快捷的传播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网,不断以类似的磁性链接着无数网民,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催生了借助微信、微博、微电影等,进行吐槽的文化现象。吐槽一词来源于日本漫才(日本的一种喜剧形式),相当于中国相声里的“捧哏”(滑稽,逗人发笑的话或表情),其字面意思为“往人家碗里面呕吐”,最接近的解释是抬杠、拆台、揭老底、唱反调、不给面子、说大实话等。如今,吐槽已经成为最为活跃的网络行为和流行的生活方式。吐槽的对象随处可见,明星们的私生活、各类新闻热点、影视剧作上映、不断发生的社会事件等,所有一切尽在其中,“槽点”不断。人们通过吐槽行为,对外界发生的事情进行讽刺、调侃、发牢骚、抱怨,常常带有戏谑和玩笑的成分。吐槽作为一种强势发展的网络文化现象,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研究和反思。

      一、网络吐槽文化的表征:网络时代的戏谑狂欢

     网络时代,任何事件都有可能引发一场疯狂的吐槽,民众以戏谑的方式感受生活,充满了讽刺和调侃。无数网民积极参与其中,影响巨大,掀起了一场场网络狂欢盛宴,它虽不同于真正的节日狂欢,却体现了渴望自由表达、泛娱乐化的狂欢精神,狂欢性成为网络吐槽文化的表象特征。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描绘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官方的正统世界,另一个是与官方正统世界截然颠倒的“狂欢”世界。“狂欢”世界消除了现实生活中一切等级关系、规范和禁令,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在狂欢节上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生活在其中,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其中,因为从其观念上说它是全民的”[1]8。“全民性是狂欢节的本质特征”[1]14。人们在狂欢节里享受自由、平等的规则,用最世俗的、最喜剧的、最生活化的方式来表达和宣泄,对现有的正统世界进行颠倒、戏仿和降格,体现了强烈的反抗意识和主体意识。

      网络媒介的开放、匿名、互动、快捷等特征,为大众提供了吐槽狂欢的理想领域,在这个虚拟“狂欢广场”里,人们消除了现实生活中的身份界限,解除了等级制度和各种陈规对人性的压制和束缚,可以对主流文化和现实世界进行某种程度的反讽和戏仿,网络赋予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主体自由感受。即便这种自由,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网络的虚拟性带来的错觉。人们通过吐槽的方式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尽情宣泄与释放自己,这些声音大多来自独立于官方与主流之外,充分体现网络吐槽行为的后现代狂欢精神。巴赫金认为:“狂欢节语言所遵循和使用的是独特的逆向、反向和颠倒的逻辑,是上下不断换位的逻辑,是各种形式的戏仿和滑稽改编、戏弄、贬低、亵渎、打浑式的加冕和废黜。”[1]203网络吐槽中包含的嬉笑怒骂、插科打诨等话语方式,与狂欢式语言特征相对较为吻合。“网络造句是一种带有游戏性质的、反常规、很随意、非理性的文化活动”[2]。吐槽语言是对传统话语方式的颠覆与反抗,像“衣带渐宽终不悔,加班干活累脱水”“人生自古谁无死,加班加到过劳死”“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在天愿作比翼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等,这样对诗意语言的话语解构随处可见。人们通过网络吐槽,对日常语言进行“陌生化”,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自由表白的内心话语,可以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另类地言说,在这场狂欢中可以见到人们尽情释放,甚至是由于肆意而展现出的夸张言行。犀利的语言让真实的人脱下已经习惯的伪装,以释放内在蕴藏甚至是压抑的一些能量,网络吐槽呈现出众语狂欢的景象。

      和巴赫金描述的狂欢节不同,依托新媒介的吐槽文化对于现代科技有着高度依赖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和交往方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络传播平台中,仿佛借助网络民众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和民主。现代科技给人类提供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类对技术的高度依赖,人们在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不断被沦为科学技术的奴隶,深深陷入技术的控制中。在人们纷纷开始利用微博、微信、贴吧等社交平台参与热议话题,在虚拟的世界里制造出狂欢盛宴的同时,不得不承认,众语狂欢的网络吐槽一旦失去互联网的技术支撑,网民将被迫集体噤声。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韩雷]广告创设中民俗元素的深度介入
下一条: ·[王崇印]民间“国”字号评选中的民俗文化价值
   相关链接
·[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王奕祯]论万圣节及其戏演的形态与狂欢化特质
·[高志明 张淇源]“考试段子”的文本生成及社会性衍生机制研究·[贺雪峰]大理论与中观理论
·[耿占春]没有神话的仪式·[王杰文]传统节日:只是一种文化理想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