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一所北京著名高校完成了6年的国学训练后,袁雅瑄去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做文字编辑,她的工作是为一部名为《非人哉》的漫画提供资料支持。这部讲述古代神仙妖怪在现代社会工作生活的四格漫画,如今在微博上已经聚集了数百万的粉丝。
她形容自己的人生道路一直是“阴差阳错”——高考后没去炙手可热的金融系,选择了国学专业;大学时喜欢动漫爱去漫展,结识了现在公司的同事;毕业后没去考公务员也没去读博士,倒是找到了条把专业和爱好结合起来的路。
袁雅瑄身形瘦削,穿着碎花裙,背着一只印有“帝江”的帆布包,那是一只来自《山海经》的神兽,古籍上对它的描述是“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在经史子集和训诂学习后,她选择专攻西域历史,需要学习藏语,梵语和西夏文。2016年,她交了一篇西夏文古佛经的翻译作为毕业论文。
在进入这家公司前,袁雅瑄就已经是《非人哉》的读者了。这部于2015年8月开始连载的四格轻松日常漫画,一年内就在微博上积聚了百万粉丝。在2015年初决定出品一款IP内容进行开发时,创作团队在数个主题里选中了“神仙妖怪现代日常故事”。漫画出品公司分子互动的创始人徐博说:“我们做IP之前是有自己的思考的,也是希望做一个IP体系,它需要有一个好的题材可以支撑一个庞大的体系,最终我们选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作为我们可以说是核心的元素,你可以去架构不同的作品。”
《非人哉》漫画,主角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妖怪
即便是描述神仙妖怪在现代北京生活的轻松漫画——九尾狐成了宅女,二郎神是宠物控,哪吒、龙女和红孩儿得去上学,玉兔、白龙、九尾狐是同一家公司的员工,上司是弥勒佛——《非人哉》的创作依旧需要遵循这些神怪原有的设定。袁雅瑄负责为这部日常漫画提供“梗”,这来源于浩如烟海的古籍和志怪神话。在漫画里,观音养了很多奇珍异兽做宠物,它们大多来自《山海经》。有次创作团队问她,有什么异兽看起来小小的,人畜无害,但其实很可怕?她回答,豹猫啊,它可以吃铜铁。于是在那一期的漫画里,被画成毛绒绒的豹猫在众目睽睽之下吃了一个消防栓。
有时漫画创作团队会问她一些“犄角旮旯”的问题,比如精卫和观音谁年纪更大?哪吒自刎后遗体有人掩埋吗?红孩儿的火和太上老君的火哪个更厉害?“问到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袁雅瑄说。
除此之外,她还需要为“黑池专栏”微信公号撰写文章,提供内容。这是徐博所说的IP链上的一环。在漫画里,古代神兽白泽用笔名“黑池”在网上写文,于是创作团队在微博上给白泽开了一个专栏,内容多为古代志怪神话的科普。“他(白泽)在记载里也是这样的学霸型的这样一个身份,那我们把这个人物拿出来,以他的名义写神话科普,执笔的就是我们做知识支持的编辑。”徐博说。
袁雅瑄的生活里仍旧充满文献,跟大学时没什么两样,有时同事从她的工位走过,看到满屏幕的文字,说她还像是备战高考似的。有次,她要写篇关于“儿化音”的文章,看了两三本书,十几篇论文,担心研究的发展速度更不上口音更新换代,她还列了些问题,发给北京、重庆、四川的同事和朋友,做了个小调研。这些文献和调研结果最终成了3月27日文章的《说了这么多年的儿化音,你真的会了吗?》,文章很受欢迎,还有人留言问“白泽大大”,能否写潮汕话的科普?“我其实对这个专栏其实挺没底的,因为不知道写出来以后会不会受欢迎。我自己有一个小私心,就是希望不要写得太有失水准,有一些专业的知识。”袁雅瑄说。
在传统文化复兴运动中,官方也很少会把关注点放在神仙妖怪的主题上。在传承千年的历史中,这类主题也几乎从未进入过所谓正统的文化序列中。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告诉我,中国一直有两种文化传统:一种是儒家思想,文以载道,经世致用,以致齐家治国平天下;另一种是发端流传于民间,一直被正统所排斥的,神仙妖怪便是其中一种。“它是在民间这套文化里,被正统的文化排斥,但是正统主旋律里面偶尔蹦出几个人来说几句不一样的话,像王蒙会写个《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正统的知识分子里面也会蹦出一些人,像蒲松龄,正经八百考了多少年秀才,但最后是‘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成天写鬼。”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任何一个民族都会流传关于神鬼妖怪的传说。生老病死,四季变化,难以解释的事物和未曾抵达的世界,先民们都会赋予想象,建构出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山海经》里的奇珍异兽和影院里血肉横飞的丧尸,外星人,都来源于同一个逻辑起点——人们对未知充满恐惧,于是用想象具象了这些恐惧,填补了那些未知的空白。“《山海经》的时代,我们思维的边境在哪儿呢?我骑马骑几天之后,以外的地方未知我对它特别恐惧的想象对不对?它出来有一个山里面都是一条腿的有一个山都是一只眼睛的人。”刘晓峰说:“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宇宙了,知道太阳系了,我们再想象妖怪的时候,你说窗外有个妖怪,小孩都不信,但是我跟你说外星人,还是惊心动魄的,那就是今天的妖怪。”
即便在在全民学习样板戏的年代,娱乐活动依旧脱离不了谈妖说鬼。知青们干活农活后,还是会聚在一起讲古代或民国的志怪故事,《一只绣花鞋》,《绿毛狮》或是《美人皮》。作为农耕文明承载者的村庄,流传着很多具有本地特色的志怪故事。
当人们不再用妖怪来解释未知,失去解释效力的妖怪形象却依旧活跃在人类的生活中,它们逐渐成为文艺娱乐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题材,即便知道月食是因为太阳光被地球遮住,人们依旧会饶有兴致的说起“天狗吃月亮”。刘晓峰把妖怪称为“人类的童年”,这些妖怪传说来源于民间,其根本是人的内心世界:“我给你举个例子,比方说月亮,(传说中)月亮里边有兔子有嫦娥,等我们一学科学,(月亮)什么也没有,是一块石头,但是晚上看到月亮的时候,心里很少想这是一块石头,那些个古老的传说对你来说还是很美,你可能还会往那块想一下。很少有人会想,这块冰冷的石头被太阳洒下光,像镜子一样。这是因为什么呢?人的童年体验是美好的,美是人心灵世界共同的需求,人反复接触妖怪的文化,被它感动,是跟每个人的童年是有直接关系的。这是心灵的东西,是灵魂的东西,不是随便闭一下电闸就能够(关)掉的。”
手绘《山海经》图谱(采访对象供图)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