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光流逝,由民族文化传统及成果构成的文化遗产不断遭到破坏和替代,甚至失传,特别在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存在许多措施不到位,已经导致许多文化遗产几近失传。对一个民族来说这将是非常重大的损失与遗憾。通过对文化遗产数字化概念的剖析,将数字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及重建方式,并对国内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抢救及重建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促进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手段的更新和完善,进而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抢救;重建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羌族文化遗产与旅游数字化综合服务示范》(编号:2013BAH32F00)下属课题《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编号:2013BAH32F01)阶段性成果
民族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辉煌历史的象征。研究民族文化遗产,可以了解这个民族过往的历史,使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的文化。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又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及成果。经济的发展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开始更多关注精神世界的充实,他们开始关注本土文化。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技术和生产逐渐趋同化,而历经千年的文化和文化遗产,成为彰显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个性、象征一个国家的依据。民族文化遗产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支撑,无疑是该国争取国际事务话语权的一种必要手段。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的经济价值,可以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利用文化遗产发展当地文化旅游来促进经济增长已经是一种有效的发展模式。文化遗产数字化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是指通过对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分类、制作与保存,建立文字、图像、音视频及动画等数据库,附上搜索引擎,通过虚拟现实使其进行数字化再现[1]。早期的文化遗产博物馆或图书馆通过CD或DVD的方式对馆藏品进行数字化信息转换和保存,为观众和学者接触、研究古典艺术作品提供了便利。譬如,有名的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日本民族学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意大利的乌菲奇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和国立科学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和图书馆都是如此。
90年代中期以来,动作捕捉、三维扫描、虚拟现实以及网络技术等日益出现并广泛运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促进文化遗产虚拟展示和资源共享实现新的突破[2]。面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的困难,各国都根据自身的现状在开展研究与实践。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的应用得到了广泛普及,移动互联网遍及千家万户,模像处理技术由一维走向三维,贮存空间与高清程度达到最佳效果。为此,充分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途径来保护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成为当今时代的有效路径之一。
一、国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挽救及重建方式
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开发、利用、传递,是当今这个信息时代进行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与重建的一种新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价值。如前所述,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充分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并开始运用最初的数字化方式加以整理、分类、制作与保存,时至今日,数字化保护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
(一)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馆藏资源的开发利用
将馆藏的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是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世界各国相继依靠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优势,构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数字化民族文化遗产资源,通过数字化平台的开发与建设,从而为社会各界民众提供民族文化遗产的资源开放与共享。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效果最佳的典型代表当属米开朗基罗和卢浮宫这两项数字化计划。米开朗基罗数字化实质上是将米开朗基罗在文艺复兴时代的系列作品数字化的过程,而卢浮宫则是将馆藏文体、实物等作品通过数字化网络的方式为公众提供分享服务。另外,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加利卡”在法国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中发挥了极大作用,它完成了法国古籍中上千余幅插图和历史事件的整理,包括查理五世的文献资料等近800余万种、静态影像30万幅、法国游历5000多款目的数字化[3]。
意大利中央政府特别设立了目录及档案材料中央学会、图书修补中央学会等,一方面增强对意大利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也是为意大利通过数字化平台来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遗产提供极大的便利。譬如,“因特网文化遗产项目”包括了在线文化遗产和数字图书馆等服务系统和平台。美国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主要是“美国记忆”项目,该项目1995年启动,由国会图书馆开发,15个图书馆及档案馆共同参与,集中反映了美国建国200年来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被称为美国全国性的虚拟图书馆。它通过因特网提供可免费、公开获取的记载美国印象的各种资源[4]。日本是最早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亚洲国家。一直以来,日本积极地将馆藏民族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形成了相关的民族文化遗产数据库,如“贵重图书图像数据库”即是受“美国记忆”的启发而设置的主要是对日本历史、文化的介绍。
(二)建立起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共享
民族文化遗产见证了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其重要性已经受到广泛重视。美国的“IBM数字图书馆计划”就是把信息储存、管理、检索等集合在一起,使各行业、各部门拥有的信息转化为数字化形式在网上传播。加拿大建立的国家图书档案馆在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贡献突出,它还建立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主要包括诗歌档案库、家谱与家族史、葛伦·顾尔德档案库、加拿大影像等。英国的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及组织,还包括相关协会都积极加入到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运动之中。英国著名的展现英国不同类型的音乐在线数据库,整合了英国多家美术馆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开发与创建;还包括图书馆与博物馆的古生物的数字化文化遗产资源的共同开发项目,促进当地考古学研究,提高了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的水平[5]。
(三)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的世界范围内区域协作
在经济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不同国家及地区陆续开展了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密切的合作,他们由于拥有相似的文化,所以对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合作也很成功。欧盟拥有像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遗产大国。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早期由多个欧盟国家的16个研究机构组成的ECHO是欧洲地区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典藏库,为人们更加方便自由地了解欧洲文化提供了方便。亚太地区历史文化悠久,但由于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增加了困难,同时也加强了亚洲各国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亚太地区民族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立,助推了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深入大众生活进程,为民族文化区域性保护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该资源库包括基于社区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学习中心、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培训的相关课程以及音乐表演艺术等民族文化遗产音视频照片资料,民族文化遗产研究的事件与会议,民族文化遗产的报告与文件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17-08-21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