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枕头顶子
  作者:常书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5 | 点击数:4204
 

     

      在昔日农家的土炕上,唱主角的除了被子,就是圆滚滚的枕头了。

      枕头的直径一般在半尺左右,长度大概是一个人枕的短些,两个人枕的长些。枕头虽然长短不一,但它们的两端都有一副顶子。顶子上绣着各种喜庆吉祥的图案,被叫作“枕头画”或“枕头花儿”。这些带有花花绿绿图案的枕头,不但成为炕头上的亮丽看点,也表达出农家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渴盼。

      枕头顶子是民间刺绣艺术的一朵奇葩。它一般半尺见方,多用红、蓝、黄、白四色线刺绣而成,色彩斑斓又不失和谐大方。图案包括花鸟虫鱼、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庄稼五谷、瓜果蔬菜等,蝶恋花、鱼卧莲、花开富贵、鸳鸯戏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青蛇白蛇闹许仙、牛郎织女等是常见的花样。识些字的人家,枕头顶子上还会绣上吉利文字,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二十四节歌等。看着这些生动的图案,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炕是农人睡眠栖息之地,和灶台一样是家庭中最温馨、最具生活气息的所在。当农人上炕歇息之际,枕头顶子上色彩绚丽的图案以及其美好的寓意,可以起到安慰心灵的微妙作用。娃娃们在炕上玩耍,从小接触这些花样和文字,把它们牢牢刻在幼小的心灵里,到老都不会忘记。在乡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枕头美,睡得稳。”的确是这样,枕着一只寓意美好、色彩艳丽的花枕头,自然好梦常有!

      以前,村子不论大小,都会有一两名善于画枕头顶子图案的巧媳妇。她们基本上担负了整个村子枕头顶子图案的设计和绘画工作。谁家如果要做新枕头,这家的女人就会找上门来。只要你一开口,讲清是给何人做枕头的,巧媳妇们就会根据不同的要求设计出新图案,直到对方满意为止。讨到画样子的女人,喜滋滋地回到家里,经心用意地开始刺绣了。到了阴雨天,不能下田干农活,几家的女人就会带上花绷子、针线笸箩等一应物品,不约而同地来到张大婶或李大娘家,坐在炕头上,边拉呱边绣枕头顶子,一边绣一边互相评点,看谁绣得好,绣得快。尤其是几个年轻女子聚到一起,边绣边切磋技艺,如果谁有了新鲜图样,大家便争着“替样儿”。她们轻声细语地说着、笑着,闺趣盎然,不但陶冶了心性,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她们都在心里暗暗使劲,力争在结婚前拿出两对最漂亮的顶子做成枕头当嫁妆,因为在结婚那天,枕头要摆在洞房炕头最显眼的位置,让前来贺喜的大娘婶子嫂子小妹们看一看她的心儿灵不灵,手儿巧不巧。

      当然,一个村子仅凭一两个巧媳妇来设计、绘画枕头顶子,难免套路少了些。因此,每当有外乡的姑娘嫁到村子里来,就会给这个村子的枕头顶子带来可以取长补短的新图样。这样一来,经过上百年的交流,成千上万次的修改,一些图案已千锤百炼成为经典而代代流传至今。

      现在,农家的日子早已巨变,土炕换成了席梦思,圆滚滚的枕头基本上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由枕芯、枕套组成的扁形枕头,自然也就没有了花花绿绿漂亮的枕头顶子。只是在农家老屋里,居住在这里的年长者的床铺上,偶尔能够见到一两只带着花顶子的圆滚滚的枕头,让人有恍如隔世的感觉,不由唏嘘不已。

本文原载:《光明日报》2017年09月05日 12版:文化记忆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今天如何重述中国民间故事?
下一条: ·维吾尔族桑皮纸:一方水土,一方材料,一方文化,一方传承
   相关链接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
·[蔡威]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与文化记忆的传承发展研究·[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蔡达丽]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与活的文化史书写·[穆昭阳]文字史料中的民族记忆与多民族文学观形成
·[王晓葵]“休闲”中的文化记忆——以日本的“花见”为例·[肖波]白蛇传说与江南名胜的文化互动:雷峰塔记忆
·[王世友 雷军蓉]消费者对民俗体育赛事空间的感知与认同·[任正]游戏、意象与遗产:竹马文化的多维透视
·[于玉蓉]连续与独特:“中”之源流的神话学探赜·[王春燕]地方传说在当下的景观重建生产与文化记忆愿景
·[钟佳琪]社会变迁与生存抉择:传承人视角下平阳卖技的记忆与存续·[王丹]从非遗项目走向生活传统的综合实践
·[沈燕 王晓葵]灾害记忆何以传承·[曾秋馨]物质技艺与族群文化记忆
·2018年秋季民俗学理论研讨沙龙举行·[陈进国]顺服与反抗:关于“天子地”故事的文化分析
·[李斯颖]德宏傣族族源神话的多元叙事与文化记忆·[黄瑜]广西三江和里“三王”神诞仪式形成和传承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