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贺学君:《中国民间叙事诗史》
  作者:贺学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29 | 点击数:6902
 

内容详解

  该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间文学史》之一种,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部为中华民间叙事诗立“史”之作。全书近48万字,由“绪论”及四编、二十五章构成。

  “绪论”主要是对民间叙事诗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与探讨。首先是民间叙事诗的定义特征问题。对此,学界尚有争议,西方学界基本以史诗为研究对象,其定义也大多缘此而发。这就将中国各民族大量存在的非史诗性叙事诗排除在外,长期得不到专门、系统的研究。作者从中国实际出发,吸收国内外学界相关理论滋养,又融入长期研究心得、田野感悟,提出自己的定义:民间叙事诗是创生并传承于民间,以讲述社会人生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以口头演唱为基本形式的一种诗歌类型,可以简称为“有韵的故事”(“故事诗”),“故事歌”。特别指出:对于这一文体而言,韵文的形式(必要时亦可辅以少量散文说白)、完整的故事、鲜明的形象,是它的三大生命线;立体性、活态性和音乐性是它的突出特征;表演者(一代又一代传承人)是它生命进程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这就不仅使之与雅文学中的叙事诗相区别,也使之从民间文学的史诗笼罩下独立出来,从而为本书的立论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

  由此出发,进而涉及该文体的生成与类型,以及中国民间叙事诗的历史脉络等宏观性问题,并分别给予概要的论述与辨析。

  关于民间叙事诗的生成与分类,作者认为,民间叙事诗作为民间诗歌生命母体的一个分支,它的基因天然地蕴含于这个母体之中,是其发展繁衍的必然结果,这是“命中注定”的事;同时,它一经生成,也就具有了相对独立的生命特质,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生命系统;发展到现在,这个“生命系统”已经相当丰富和完备。作品类型,依据内容主要倾向,归为英雄叙事诗、时政叙事诗、爱情叙事诗、生活叙事诗四类。它们在时间轴上的变化,显示出叙事诗发展的历史面貌。

  关于中国民间叙事诗发展的历史脉络,本着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分先秦至南北朝、唐至元代、明代、清近代四个时段,进行梳理归纳评析,涉及不同民族不同时期数百部作品,共25章。概述如下:

  其生成源头,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中的“国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楚歌”中,也开始出现“带有叙事性质”的短诗。这时叙事诗的初始神韵已清晰可辨。后来的发展较为复杂。汉民族叙事诗在两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经走向成熟并形成高峰,不仅数量大增,题材多样,艺术上也多有发展创造,出现经典之作,完成了我国民间叙事艺术的一次飞跃。遗憾的是,此后陷入长时期低迷疲软状态。隋唐时期出现新变:一支沿传统方向继续生成传播,但保存甚少;一支融入讲唱文学,在变文、词文中得以传承,敦煌文献多有记载。作者从破损文献中剥离出不同类型的民间叙事诗,写入“史册”,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对这种“新变”,书中概括为“分流说”现象,颇有创意,受到学界关注。

  与汉民族相比,少数民族叙事诗的兴起,要复杂得多。严格说,《诗经》、“汉乐府”及南北朝民歌中都不乏他们的作品,只是许多民族早期历经变迁,难以确指。进入稳定状态后,不同民族各自独立的叙事诗逐步形成。这一时期,大体集中在隋唐至宋元之间。先期态势较好、诗作较多的是傣、彝、布依、壮、土家、蒙古等民族。书中对一些重要作品作了分析介绍。

  明、清至近代,形成全面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这种繁荣,在明代,突出表现为众多民族群星灿烂的名篇佳作的涌现。主要是少数民族作品,仍以傣族最为引人注目。首先是著名爱情叙事诗的创作与流传;其次是“五大诗王”宏篇巨制的出现;其三,是悲剧叙事诗的诞生,实现了叙事主题的“革命性”突破。在傣族文学史上,这一时期因叙事诗的丰富(仅长诗就有500多部)辉煌,被定为“黄金期”。

  其他民族如彝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纳西族、柯尔克孜族、东乡族、土族、乌孜别克族、苗族、壮族、土家族等,都有精品力作流传。如维吾尔族民间叙事诗由于一批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参与,出现空前繁荣。一些名篇,全部或片段被民间演唱者广泛传唱。在大师名篇的推动下,该族民间创作进一步活跃,出现了众多盛传不衰的新作。书中特设专章介绍,并强调重视民间与文人之间的影响互动。

  明代,汉族民歌虽然有了被称为“我明一绝”,可与唐诗、宋词、元曲媲美的吴中“山歌”,但其中叙事诗并不多,难成气候。

  清代、近代中华民间叙事诗发展的另一突出标志,是内容全方位向生活逼近,写实作品成为主流,艺术更趋成熟,因而更具民族特色。作品大体归为三类:反映婚恋磨难的爱情叙事诗;反映民众日常苦情的生活叙事诗;反映各族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英雄叙事诗。本编内容丰富多彩,计有12章39节,分量约占全书半数。限于篇幅,不赘述。

  作者在中华多民族“有机整体”观念指导下,遵循该体裁发展的客观实际,在统一的历史轴线上,采取由分而合的结构方式,即:前三编以民族为个体分章演绎,末编按内容类型综合设章,显现多民族作品在此时争相绽放的盛况,宛若枝繁叶茂的树冠,百花争艳,交相辉映,构成一种生命共同体,生动地勾勒出中国民间叙事诗的生成-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

  本书题目是《中国民间叙事诗史》。为了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和进入课题,不跑调,不走样,作者确立了三个关键词:“中国”——“民间叙事诗”——“史”。全书则是根据这三个关键词做成文章。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杨恩洪:《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增订本)》
下一条: ·林晓平:《先秦民俗典籍与客家民俗文化》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
·[石满妮 李澈]多面“变婆”与恐怖生产·[商梦圆]陕西白水仓颉传说与仓颉信仰的日常表现形式
·[任梦洁]山东快书口头特征与当下表演生态研究·[程萌]网络游戏中民间叙事的传统化实践与文化认同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
·[隋丽]民间叙事的情感逻辑:基于黄振华故事讲述的分析·[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李一凡]地方民间叙事中的“箭垛式”名词
·[李欣]长平之战与民间记忆·[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江帆]民间叙事生成与演化的内在逻辑·[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