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人类学家平克的研究表明在商业、非政府组织、公共部门和社区基础上的影视创新应用并不是简单来自人类学的应用研究做出的努力。应用的和学术的影视人类学之间存在重大的不同,他们有不同的大纲、目标和方法论。但也有着相同点:首要的是,他们都采用人类学的理论,尽管某些方法论实践存在必然的差异,他们都倾向于基于同样的原则(如自我反思,合作和参与)。尤其要指出的是,就像学院派影视人类学家一样,从事应用研究的人们也在忙着研究和交流关于他者的经验。影视人类学具备了更为公众的形象,担负起我们被赋予的责任,促进公共人类学的发展,对公众关注的议题进行评论和干预。[22]
具体而言,影像方法在人类学行动计划中有着以下几方面的运用:①文化记录和保存。伴随着人类大型基本建设而从事地方文化保护性行动,影像方法(包括照片、摄像、多媒体技术)可以为保存和展示社会文化变迁过程提供重要的方法。庄孔韶研究团队以影视、影像手段设计三峡文化遗产保护的记录和保存,“其中,文化遗产资料的存档、办博物馆和出版社刊、砖头影集、录像带和视频光盘,将是三峡中华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类重要成果形式”。[29](P.59)为此,项目小组规划了30部涉及民族民俗文物、传统生活方式、技艺、工艺过程和文化展示等方面的录像片计划,可惜后来由于三峡文物保护资金未能到位而没有进行。[29](P.59)②影像赋权和行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原住民影像运动”(Indigenous Film Moment)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原住民影像运动通过由原住民自己拍摄制作社区影像的方式获得了表达自身文化观点、立场的机会,并由此主张自己的各项权利。③影像社会干预,即通过影像来达到影响、改变特定人群的目标。庄孔韶等人完成的“虎日”彝族的戒毒仪式影视作品《虎日》,通过人类学家切入到原本属于自然科学的医学领域,利用文化的力量战胜“吸毒”这种生物成瘾性,从而实现解决当地吸毒和艾滋病蔓延问题。该片通过一系列丰富的文化仪式场景来解释历史文化资本如何被激活以及其中所渗透的各种文化力量,从而达到扩大受益者的目的。因此,他认为在提升参与者,“激活”传统文化,并“唤起”观者的意义之火时,视觉展现出了独特魅力,这必然导致我们对视觉表现倾以更大热情和关注。[16]此后,该项目团队还制作了一系列关于公共卫生项目及艾滋病防治方面的影片。这样视觉方式被纳入人类学的应用范畴之中,体现了人类学的行动原则。此外,亦有制作扶贫纪录片的实践,如内森·罗斯曼(Nathan Rissman)制作反映非洲艾滋孤儿的影片《密不可分》(I Am Because We Are),[33]用以呼吁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④影像社会行动。如日本纪录片工作者小川绅介影片所拍摄的反映成田机场土地征收与农民抗争的影片,英国著名的电影导演肯·罗奇(Ken Loach)围绕关于劳工议题,运用影像来述说各地劳工不公平待遇。此外,台湾亦有诸如《贡寮,你好吗?》等环境运动纪录片尝试,影片除了扮演着沟通社会运动与一般民众之间桥梁的角色之外,也将摄影机这样一种具有侵略性的工具,转变为一个温柔革命的武器。[34]小结影视方法正在持续广泛运用于人类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受益于新媒体普及和人类学界对影视认识程度加深,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带着照相机和摄像机奔赴田野,尝试新的阐释和描绘尝试。影像民族志不仅仅是一种人类学研究手段和载体,更是作为一种研究文化的方法。一方面,原来习惯于文字书写的人类学家在自己田野研究中普遍使用影视方法和媒介,开始寻找将图像和文本结合起来的各种途径。而且,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意识到影视表现擅长于传递一些人类经验并将观众“带回”田野现场。因此,人类学在经验、感觉和现象学等研究中更加关注影视方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影视作为一种合作式的知识生产过程为人类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影像不仅包括图画、摄影、摄像、电影,也包括艺术、超媒体、多媒体等新影视。同时,影像不仅是创新资料的媒介,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平克提出了影视人类学所处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关键背景:影视民族志的研究和展示被广泛地应用于跨越社会人文学科的“影视”分支学科;主流人类学新的理论需求和转型使影视手段作为方法论和分析对象已获得学界的认可;重新评价图像和作品所完美展现出来的人类经验,以及借由感觉人类学的新进展对视觉和其他感觉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数字录像和超媒体技术为影视人类学家开拓新的实践空间;影视研究和展示手法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应用人类学领域。[22]影像——观看方式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既不是对文字系统的模仿,也不是对它的简单替代。从而,影像民族志作为一种人类学研究方法,对于文化异质性的表述、默会知识与跨文化影像阐述、非语言社会行为影像认知、人类学知识的分享与主张以及社会行动等诸方面有其自身独特的作用。作为人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影像民族志需要更多的学者去进一步思考影像与田野经验、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去探索如何实现民族志知识形象化传达,制作真正的人类学影片。
参考文献:
[1]Martyn Hammersley,Paul Atkinson.Ethnography:Principles in Practice[M].Routledge,1995.
[2][意]保罗·基奥齐.民族志电影的起源[J].知寒译.民族译丛,1991(1).
[3]Sarah Pink.Doing Visual Anthropology:Images,Media and Representation in Research[M].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1.
[4]I.C.Javie.The Problem of the Ethnographic Real[J].In Current Anthropology.1983,24(3).
[5][德]汉斯·卡尔加勒.哥廷根科学电影研究所概况[A]//杜荣坤,肖锋主编.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北京)论文集[C].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
[6]Jay Ruby.The Death of Ethnographic Film[OL].http://astro.ocis.temple.edu/~ruby/aaa/ruby.html.
[7][美]W.J.T.米歇尔.图像理论[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鲍栋.图像时代与异质艺术——重建艺术解放叙事[D].成都: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
[9][美]W.J.T.米歇尔.图像转向[A]//文化研究(第3辑)[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0][法]罗兰·巴特.明室[M].赵克非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11]David MacDougall.The Visual in Anthropology[A]//In Rethinking Visual Anthropology[C].Marcus Banks and Howard Morphy,eds.London:New Haven Press,1997.
[12]Jay Ruby.Is an Ethnographic Film a Filmic Ethnography?[J].Studie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Visual Communication.1975.
[13][澳]戴维·麦克道尔.影视人类学——人类学的扩展[J].胡鸿保,姜振华译.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
[14][英]保罗·休利.民族志电影:技术,实践和人类学理论[A]//庄孔韶主编.人类学经典导读[Z].吕卓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5]庄孔韶,王华编导,何继军,何丽华,刘明拍摄.虎日(影片,20分钟)[Z].2002年拍摄.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配套影视光盘)[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6]庄孔韶.“虎日”的人类学发现与实践——兼论《虎日》影视人类学片的应用新方向[J].广西民族研究,2005(2).
[17][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18][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19]庄孔韶.影视影像摄制的人类学研究定位[A]//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北京)论文集[C].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
[20]Peter Loizos. Admissible Evidence? Film in Anthropology[A].in Crawford, Peter Ian and Turton, David (ed.),Film as Ethnography[C].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2.
[21][澳]大卫·马杜格.迈向跨文化电影:大卫·马杜格的影像实践[M].李惠芳,黄燕祺译.台北:麦田出版,2006.
[22]Sarah Pink.The Future of Visual Anthropology:Engaging the Sens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6.
[23][美]保罗·霍金斯.影视人类学原理[C].王筑生等编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24]王海龙.人类学电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25]C.Lammer.Bodywork:Social Somatic Interventions in the Operating Theatres of Invasive Radiology[A]//In Sarah Pink ed.,Visual Intervention:Applied Visual Anthropology[C].Oxford:Berghahn,2007.
[26]胡台丽.爱恋排湾笛(影片,83分钟)[Z].台湾,2000.
[27]胡台丽.笛的哀思:排湾族情感与美感初探[A]//胡台丽,许木柱,叶光辉主编.情感、情绪与文化:台湾社会的文化心理研究[C].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02.
[28]胡台丽.民族志电影之投影:兼论台湾人类学影像实验[J].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91(71).
[29]庄孔韶.文化与性灵[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30]张江华,李德君等.影视人类学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1]R. Firth Engagement and Detachment: Reflections on Applying Social Anthropology to Social Affairs[J].In Human Organization 40(3).1981.
[32][美]迈克尔·霍华德.文化人类学[M].李茂兴,蓝美华译.台北:弘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
[33]周野.扶贫纪录片创作方法探究[J].中国电视记录.2012(41).
[34]郭玉敏.贡寮,你好吗?一部纪录反核运动的纪录片[J].文化窗口,2005(75).
(本文刊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年11期,
转自 该刊微信公众号 2017-03-24)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