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抢救广袤大地上的民间文学“遗珠”
  作者:周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7-19 | 点击数:1946
 

  民间文学来自人民、根植于生活,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它维系文化认同、承载国民乡愁,是民族文化复兴、发展的坚实基础。

  随着传统乡村生活远去、老一辈传承人去世,民间文学面临生存危机,为抢救这些散落在广袤大地上的“遗珠”,民间文艺家们步履不停———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第一期于去年收官,出版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总目·河北卷》;在此基础上,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宣布启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涉及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谚语等11类口头文学作品。今年初,中办国办印发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大系”被列为重点项目之一。

  “这是民间文学保护首次被系统地列入国家工程,它将建起迄今为止最大的口头文学遗产资料库。”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颇感欣慰。行走在大地、奔波在田间,五年来,参与抢救与保护的人力、物力都在增加,民间文学正走向多元化、多层次的保护和发展格局。守护文化乡愁,使民间文化遗产与时俱进融入现实生活,焕发无穷生命力,这已成为民间文艺家们共同的使命。

  为老艺人们留下“原声”

  2013年,四川乐山马边彝族自治县文化馆副馆长曲比兴义完成了一项壮举———将彝族创世史诗 《勒俄特依》 译成白话文读本出版。他说,作为彝族最早集体创作的口承民间文学作品,《勒俄特依》 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初期,可见历史之悠久。

  曲比兴义和当地文化志愿者千山松送常年在田野搜集这些片段。“《勒俄特依》通常由男性歌者在婚礼、祭祀等仪式上赛歌,尽管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会唱的人越来越少了。”千山松送说。她曾前往不少婚礼和祭祀现场录音,但碍于某些仪式的私密性,效果都不太理想。曲比兴义和千山松送的共同愿望是尽可能多地留下老艺人们的“原声”,让后人感受彝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像《勒俄特依》这样行走在消逝边缘的史诗,在全国各地不胜枚举。2012年,旨在抢救我国濒危史诗资源的“中国史诗百部工程”启动,计划通过影音摄制、文本整理、数据库建设3种方式,记录100组艺人演述的史诗。至2016年,已立项46项子课题,经典英雄史诗与首次发现的濒危民族史诗均有涉及,其中,关于 《勒俄特依》的课题是2015年立项的。

  五年来,民间文学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中国史诗百部工程”之外,“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专题数据库建设”“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专门史”“中华多民族谚语整理与研究”等民间文学研究课题不断被列入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顺应时代新视野、新高度,民间文学中的传统资源正在被更科学地记录、抢救、整理、利用。

  20亿字材料有待收集

  民间文学续存民族文化记忆,不间断地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活力提供支撑。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看来,民间文学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是文化自信的中流砥柱。“观西方启蒙运动、文艺复兴,每当文化处于低潮时,艺术家们便自觉地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歌德的《浮士德》 就是如此。在中国,《诗经》、《楚辞》、唐诗、宋词造就的文化‘高原’也有民间文学的积累。民间文学还是塑造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力量,它所蕴含的风俗习惯、伦理观念、价值观、审美趣味等,直接参与了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塑造过程。”

  从散落在田间地头到成为国家经典,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学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凝聚着数代民间文艺家的心血。潘鲁生和邱运华详细地盘点了“家底”:自1984年启动编纂的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 和 《中国谚语集成》,通过拉网式普查整理出版90卷省卷本、1.2亿字,被誉为“中国的文化长城”;在前任主席冯骥才带领下,中国民协于2010年启动“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积累了约18亿字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

  以此为基础,近五年来,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学的步伐愈加稳健。“我们判断还有约20亿字材料等待收集,计划用八年时间,形成一套10亿字、1000卷本的纸质版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 和近40亿字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基础数据库’。”邱运华说。

  “活态传承”才能永葆活力

  将民间文学列为国家经典并不意味着束之高阁,相反,接地气、聚人气才是它最鲜明的特点。中国民协国内联络部主任侯仰军表示:“民间文化遗产融入现实生活,要成为老百姓日用而不觉的必需品,而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更不是市场的奴隶。”

  在侯仰军看来,一些民间文化遗产与大众日渐疏远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活态传承”。“以民间故事为例,虽然我国的民间故事浩如烟海,但大家耳熟能详的很有限。《灰姑娘》 在中国几乎尽人皆知,可有多少人知道我国的民间故事 《叶限》? 它的情节比 《灰姑娘》 更跌宕、内涵更有深意,且早在唐代就被记录了下来。”

  为使民间文学永葆活力并融入现代生活,潘鲁生表示,民协将编纂“中国民间文艺乡土教材”,发掘地方特色,编纂童谣、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学读本,推动建立涵盖各年龄段和不同需求的民间文艺国民教育体系,还将实施“民间文艺回归乡土计划”,修复民间文艺生态。(周渊)

 

  文章来源:新华网-文汇报 2017-07-17 08:36:5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古典神话自成一体
下一条: ·10亿字中国民间文学资料完成数字化录入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