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于鲁·瓦尔克:《信仰 体裁 社会:从爱沙尼亚民俗学的角度分析》
  作者:[爱沙尼亚] 于鲁·瓦尔克 (Ülo Valk)   译者:董晓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13 | 点击数:2932
 


书名:信仰 体裁 社会:从爱沙尼亚民俗学的角度分析

作者:于鲁•瓦尔克 著   董晓萍 译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6月1日
外文书名:Belive, genre,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丛书名:跨文化研究丛书·第二辑
精装: 150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32
ISBN:9787520200929
条形码:9787520200929

内容简介
   爱沙尼亚民俗档案化工作始于19世纪末,但民俗学者的研究仍倾向于芬兰学派,同时也关注民俗的社会文化研究,语言学居于主流研究地位。爱沙尼亚归属苏联期间,民俗学的主要工作是保存民俗档案和在新意识形态系统下从事学科建设。塔尔图大学参与了此前和此后国家教育体制的变迁与民俗学发展的全部历程。1991年爱沙尼亚再次独立,民俗学研究改变了苏联时期的孤岛状态,发展国际化研究。当代爱沙尼亚民俗学充满了争论、多样化的概念和研究问题。但它仍是一种系统的、批评性的对传统的研究。

编辑推荐
   近25年来,爱沙尼亚民俗学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就是改变从前民俗学的一国研究模式,转向了国际化的民俗学研究。民俗学者还打破学科界限,与相邻学科宗教学、人类学、民族学和文艺学等加强对话,该著正是突破传统民俗学模式和学科疆界的一种尝试。

著译者简介
   [爱沙尼亚]于鲁·瓦尔克(Ülo Valk), 民俗学博士,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爱沙尼亚语与比较民俗学系教授,塔尔图大学文学与比较民俗学系原系主任,国际民间叙事学会(ISFNR)前副主席。芬兰科学院专家,兼《印度民俗学》杂志编委等多种国际职务。曾在印度阿萨姆邦长期从事田野作业。主要研究领域为民间宗教与民俗体裁理论、文化与社会、对话理论等,代表作有《黑衣绅士:爱沙尼亚民间宗教中的魔鬼现象》(FFC 276,赫尔辛基:2001)等。
   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民俗志学和数字民俗学。主要著作有《田野民俗志》、《不灌而治》、《全球化与民俗保护》、《北京民间水治》和《现代民俗学讲演录》等。

目录

总序 I
前言 1
第一节 民俗学的基本概念 1
第二节 爱沙尼亚民俗学史 8
第三节 民俗学的互文性研究方法:魔法故事研究 31
第四节 人类学本体论的转向、亲历故事与人兽变形民俗 50
第五节 民俗与他者:传说构建社会现实 70

附录一 主要参考书目 101
附录二 爱沙尼亚民俗学术语手册 113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李世武:《中国工匠建房民俗考论》
下一条: ·袁瑾:《地域民间信仰与乡民艺术:以绍兴舜王巡会为个案》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庄钧然]从信仰空间看瓦猫信仰的动态建构
·[周波 李扬]家谱中的女性书写变化与社会结构固化·[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
·[张寒月]妇女、传统手工业与民族地区新内生发展·[扎西卓玛]礼物与仪礼
·[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于佳卉]有神若飞来
·[姚琼]从怨灵到御灵:论古代日本御灵信仰的形成与吴越文化的关联·[杨宇]明清洛阳地区关帝信仰碑刻的生成机制研究
·[杨建国]山西应县龙王信仰及其演变初探·[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
·[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
·[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