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专访内蒙古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贾凡
  作者:国家非遗中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7-23 | 点击数:7180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贾凡,蒙古族,副研究馆员。历任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副馆长、自治区艺术研究所所长。现任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非常感谢贾主任接受我们的采访。2016年,各地根据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特点,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很多工作。可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以下简称“自治区中心”)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贾凡:2016年,自治区中心主要完成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延续重点任务,使保护工作向纵深推进,具体包括:

  (一)持续开展自治区濒危项目抢救“双百工程”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技艺技能抢救性记录项目”,到2016年底,已完成80余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和207位自治区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

  (二)加强理论建设,推进自治区非遗丛书的编辑与出版工作。其中,《锡林郭勒敖包祭祀》《宝音德力格尔大师长调演唱技法》《巴德玛大师长调演唱技法》《莫德格大师长调演唱技法》四项研究成果即将出版。

  (三)完成3名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前期采集任务,目前已采集项目实践及传承人教学视频约120小时、口述史资料约40小时、图片5000余张。

  图1 采访乌力格尔国家级传承人戴沃德

  (四)积极开展《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前的研讨、修订工作。

  二是完成常规任务,带动全区业务工作向前推进。具体包括:

  (一)完成第五批国家级传承人的评审推荐,同时开展第五批自治区级传承人的评审工作。

  图2 第五批自治区级传承人专家评审会

  (二)加强对全区基层非遗工作者的培训与指导。自治区中心对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兴安盟等地的非遗保护一线工作者开展业务指导与培训,内容包括四级名录体系建设、项目和传承人申报规范、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等,全年累计培训指导400余人次。

  (三)举办2016年文化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组织非遗项目展演,并向多家图书馆赠送非遗保护理论成果。

  图3 文化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现场,孩子们兴趣盎然地与传承人交流互动

  (四)非遗档案建设与数字化保护工作稳步推进,数字资源总量达30TB,内容包括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申报材料、抢救性记录成果资料、非遗展示展演活动资料等。

  国家非遗中心:自治区中心作为这些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或参与者,其基本建制是怎样的?

  贾凡:自治区中心于2009年3月18日挂牌成立,是自治区文化厅直属的正处级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管理科、保护研究科和档案资料技术科4个科室,人员编制25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大多数,具有多名民俗学、人类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背景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中心业务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国家非遗中心: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内蒙古自治区非遗资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贾凡:一是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非遗资源非常丰富。内蒙古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自治区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南北直线距离1700多公里,拥有森林、草原、山川、平原、沙漠、湿地等多种地理环境。有8个民族世居于此,其中包括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三个人口较少民族。多样化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造就了内蒙古特色鲜明、绚丽多彩的文化面貌。以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呼麦、蒙医药为代表的草原文化,和以鄂温克驯鹿习俗、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桦树皮制作技艺为代表的狩猎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都在这片土地上散发着耀眼光芒。

 

 图4 桦树皮制作技艺

  二是内蒙古作为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与蒙古、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在文化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诸多的相似性,有很强的文化亲近感与文化共鸣,这种特点为文化互动交流和非遗联合保护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中蒙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就是多国联合申报的成功范例。

 

 图5 蒙古族长调民歌大师哈扎布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敖其:让蒙古族民俗文化世代传承
下一条: ·专访辽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吉祥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