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农业部:关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清单
  作者:农业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7-07 | 点击数:9238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

  农业部

  2015年8月28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促进农业文化传承、农业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我国人民在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世代传承并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农业生产系统,包括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由农业部认定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第三条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应当遵循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方针,坚持动态保护、协调发展、多方参与、利益共享的原则。

  第四条农业部负责认定并组织、协调和监督全国范围内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工作,省级以下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不再搞层层认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的申报、检查评估等相关工作。

  第五条农业部支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科普宣传活动,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通过科研、捐赠、公益活动等方式参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二章申报与审核

  第六条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历史传承至今仍具有较强的生产功能,为当地农业生产、居民收入和社会福祉提供保障;

  (二)蕴涵资源利用、农业生产或水土保持等方面的传统知识和技术,具有多种生态功能与景观价值;

  (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蕴含劳动人民智慧,具有较高的文化传承价值;

  (四)面临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生物入侵等自然因素和城镇化、农业新技术、外来文化等人文因素的负面影响,存在着消亡风险。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每两年认定一批,具体认定条件由农业部制定和发布。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具体认定条件,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执行。

  第七条申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应当得到遗产所在地居民的普遍支持,完成基本的组织和制度建设,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报书;

  (二)保护与发展规划;

  (三)管理制度;

  (四)图片和影像资料;

  (五)所在地县或市(地)级人民政府出具的承诺函。

  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还应当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要求提交申请资料。

  第八条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由所在地县或市(地)级人民政府提出,经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农业部。

  跨两个以上县、市(地)级行政区域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由相关行政区域的人民政府协商一致后联合申报。

  第九条农业部组织专家按照认定标准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并经公示后,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并公布。

  第十条已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的,可以由遗产所在地县、市(地)级人民政府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部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要求审查后择优推荐。

  经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由农业部列入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并公布。

  第三章保护与管理

  第十一条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县、市(地)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根据保护要求,积极采取下列保护措施:

  (一)将保护与发展规划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遗产保护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二)通过补贴、补偿等方式保障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农民能够从遗产保护中获得合理的经济收益;

  (三)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

  第十二条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立遗产标志。

  遗产标志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遗产的名称;

  (二)遗产的标识;

  (三)遗产认定机构名称和认定时间;

  (四)遗产的相关说明。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识由农业部公布。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识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

  第十三条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应当在适宜地点设立遗产展示厅,宣传遗产概念内涵、重要价值、保护理念、名特产品、传统技术、景观资源、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

  第十四条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应当采取措施,确保遗产不被破坏,基本功能、范围和界线不被改变。

  遗产基本功能、范围和界线确需调整的,由遗产所在地县、市(地)级人民政府按照原申报程序提出。

  第十五条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应当通过展览展示、教育培训、大众传媒等手段,宣传、普及遗产知识,提高公众遗产保护意识与文化自豪感。

  第十六条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应当建立遗产动态监测信息系统,监测遗产所在地农业资源、文化、知识、技术、环境等现状,并制作、保存档案。

  第十七条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应当于每年年底前向农业部提交遗产保护工作年度报告。

  遗产保护工作年度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本年度遗产保护工作情况;

  (二)遗产所在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变化情况;

  (三)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四)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遗产保护工作年度报告,应当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后通过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

  第十八条发生或者可能发生危及遗产安全的突发事件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应当立即采取必要措施,并及时向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部报告。

  第四章利用与发展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农民通过挖掘遗产的生产、生态和文化价值、发展休闲农业等方式增加收入,积极拓展遗产功能,促进遗产所在地农村经济发展。

  第二十条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应当符合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要求,并与遗产的历史、文化、景观和生态属性相协调,不得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和遗产传承造成破坏。

  第二十一条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应当尊重遗产所在地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广泛吸收农民参与,建立以农民为核心的多方参与和惠益共享机制。

  第二十二条遗产所在地的生态文化型农产品开发、休闲农业发展等商业经营活动以及科普宣传、教育培训等公益活动,经遗产所在地县、市(地)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机构授权,可以使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识。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支持遗产所在地相关农产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认证,支持遗产地发展休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和美丽田园等,促进遗产所在地农民就业增收。

  第二十四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应当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配合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扩大遗产的社会影响。

  第五章监督与检查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遗产保护情况进行监督,并开展不定期的检查评估。

  第二十六条因保护和管理不善,致使遗产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应当及时组织整改:

  (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的农业景观、生态系统或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相关生物多样性严重减少的;

  (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的农业种质资源严重缩减,农业耕作制度发生颠覆性变化的;

  (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的农业民俗、本土知识和适应性技术等农业文化传承遭到严重影响的。

  第二十七条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受到严重破坏并产生不可逆后果的,或者遗产所在地因资源环境发生改变提出不宜继续作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由农业部撤销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撤销,由农业部提请联合国粮农组织决定。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文化产业评论”2017-07-06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农业部: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公示
下一条: ·陈通:非遗保护要精确管理
   相关链接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程瑶]浅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贯通
·[穆昭阳 颜磊]赣南客家农业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与利用问题探讨·我国4个项目被正式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徐晓 顾洪洲]如何挖掘农业文化遗产“金矿”·农业部: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公示
·[朱世桂 田海涛 孙欢]福鼎白茶农业文化遗产内容与保护开发对策·[路璐]我国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研究范式与复兴路径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走过十年·多学科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农业文化研究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华农耕文化引世界关注 4遗产入选联合国保护试点
·“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办·[李大庆]农业文化遗产:谁来坚守 谁来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