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陈通:以古人之规矩 开自己之生面
  作者:陈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6-11 | 点击数:177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传承中华文化,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今年初,中央决定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这些年来,“非遗”一直是个热词,非遗保护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视,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成为人民群众普遍受益的文化事业。2016年底,我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又一次激发了全社会保护的热情。
 
  保护非遗,要立足于确保其存续力、生命力。要尊重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尊重和保障他们获得收益的权利、创造性表达的权利,为他们提供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努力实现保护传承与改善生活、丰富生活的统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
 
  在新形势下,非遗保护工作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秉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理念,以能力建设为中心,夯实工作基础,健全工作体系,巩固抢救性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推动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及时修订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指导保护工作的规范性文件,着力提高科学化、规范化水平,走向精确管理。
 
  精确管理,就不能“一个药方治百病”,而是要面对不同问题精准施策。例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中,要具体研究哪些项目更适宜认定代表性传承人,或者是认定代表性传承的群体性组织、团体;如何完善社会传承体系,避免将个人作为群体性传承项目的唯一代表或者文化遗产整体等问题。这些是保护事业发展到新的阶段后提出的新课题,需要精准稳妥地提出解决方案。
 
  精确管理,就需要定期评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存续状况,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开展分类保护。已丧失基本生存环境或条件,实在难以存续的项目,如“船工号子”“象牙雕刻技艺”等,应主要开展抢救性记录;传承基础和条件较好的项目,则需要提高传承实践能力,拓展传承发展空间;可以合理利用、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就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支持并推动振兴;对于宣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却违背保护基本理念,歪曲、滥用文化遗产的现象,则应该旗帜鲜明地予以规范。今年3月国务院同意并转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明确了振兴传统手工艺的目标原则和主要任务。接下来,应该继续针对其他类别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形成既有共性、又有特点的政策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到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身份标识和价值追求,有助于维系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是全民参与、惠益全民的伟大事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百年之文化流变,活态传承而来,需要我们一代接续一代,踩着前辈足迹开自己之生面,活态传承下去。政府部门在其中责无旁贷,要起到主导性、统筹性和保障性作用,发挥国家财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杠杆功能,撬动和引导社会力量全面参与,推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本文刊于《人民日报》2017年06月08日19版)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朝戈金:非遗保护应把传承主体放在首位
下一条: ·项兆伦:用大历史观看非遗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
·[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