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花儿今始为谁红
——追忆让西北“花儿”走向世界的学者柯杨
  作者:记者 宋喜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5-28 | 点击数:2551
 

    “我姓柯,叫柯杨,杨是杨柳春风的杨,不是飞扬跋扈的扬。”这句话是柯杨担任兰州大学中文系主任期间,每年给新生训话时的开场白。这句话,也是很多学生对柯杨的最初记忆。5月16日下午,这位让西北“花儿”这种民歌形式走向世界的学者,这位被学生热爱的老师,走完了82岁的人生历程。

      杨柳依旧解春风,花儿今始为谁红?

      除了担任兰州大学中文系主任,柯杨还兼任过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顾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在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上造诣深厚、著作等身,尤其对西北“花儿”的研究,具有开创之功。

      “大家在微信群里追忆柯老师,最初记忆都汇集到他给新生讲话的开场白。”兰大中文系86级学生、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王登渤说,他不仅不飞扬跋扈,而且非常平易近人。“上课时,抑扬顿挫,神采奕奕,总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点。上他的课,学生都会紧跟着他的思维,不会打瞌睡,几十年过去了,都还记忆犹新。”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徐文鹏说。

       在兰州大学文学院原院长、著名学者程金城的眼里,柯杨是一个愿意奖掖后人的前辈。“柯老师曾担任甘肃省非遗专家委员会主任,他卸任我接任。在他的离任讲话中,说了自己多年的经验和后来要注意的事,我非常感动。他是个有人格魅力的人,与人交往善良,处理事情从容,有什么事都愿意找他说。”

       兰州大学文学院大四学生朱学鹏,因为热爱民间文化,与柯杨先生有过几次交往。2016年10月25日晚上,他去听柯杨先生的讲座,“柯先生在台上看到我,向我点头致意,如此尊重一个学生,让我很诧异。”朱学鹏说,那时候,柯杨先生的体力已经不太好了,讲座结束后,他和同学陪柯先生走路回家,300米的路程,他要休息三次才能走完。

      说起柯杨与“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的渊源,还有一段佳话。有一年钟敬文到兰州讲学,因体力欠佳,作为年轻教师的柯杨承担板书工作。钟敬文学养深厚,讲座旁征博引,讲了一会儿,回头看板书时很吃惊,板书一字不差,引用合乎规范,可见这位年轻教师对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的精深。钟敬文当即邀请柯杨参与他主持的《民间文学概论》,该书于1980年出版,柯杨编写了其中的部分章节,这是中国第一部民间文学概论。

      柯杨的父亲是甘肃省名中医,柯杨的医术也很好。徐文鹏告诉记者:“以前到乡下去做调查,柯先生都是白天调查,晚上诊脉看病。曾有一位兰大的老师嗓子哑失声,经过柯杨先生一段时间调理就好了。有一次我的嗓子不舒服,柯先生给搭了一下脉,说‘话多烟多无方可治’。”王登渤说,在甘肃很多地方的农村,老乡们都记得这个在这里搞过调查、开过药方的柯教授。

     (本文刊于《光明日报》2017年05月21日 06版)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社会各界沉痛送别陇上民俗学泰斗柯杨
下一条: ·柯杨:守望西北“花儿”一生
   相关链接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广州召开·[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
·[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
·[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