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巫达]舞蹈、象征与族群身份表述
——以四川尔苏人为例
  作者:巫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5-12 | 点击数:8018
 

结语

  社会学鼻祖之一韦伯有一句著名的宣言:“不是什么观念,而是物质的与观念的利益,直接支配人们的行为。”[6]尔苏人的族群身份表述的差异性是直接跟其“物质的与观念的利益”相关的。在1980年代,国家的民族识别工作重新启动之际,对于当时族别尚未确定的人口较少族群而言,民族身份的抉择可以直接跟政治经济挂钩。如果成为某个大民族的组成部分,可以享受该大民族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优势。按照当时一些尔苏人的话来说是“大树下面好乘凉”“小鸟都要找棵大树停靠”。如果成为单一的民族,那么在政治经济待遇方面会有一定的利益。为了表达不同的“物质的与观念的利益”,尔苏人用不同的舞蹈形式表达了他们的族群身份抉择。从现实意义上来看,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学界中一些难以跟现实相关的问题,在我们民族的研究里面,一些学者、一些官员试图忽略甚至是掩盖差异性,掩盖差异性实际上是掩盖文化的多样性,以达到掩盖民族差异性的目的。忽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无视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就会直接将矛头指向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合理性。实际上,从具体的情况来看,这种想法或企图是不可能做到的。人类通过社会化获得相同的文化行为规范的同时,强调差异性也是人类普遍的心态。大家都想表达不同的独特之处。最简单的如服装的选择,大家尽量避免“撞衫”就是这样一个心态。即使在“文革”那样服装高度一致化的时期,有些姑娘也会在发辫上系条红毛线表达不同于他人的美感。对于民族政策,或者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这样的想法甚至是有害的。这种忽略文化多样性,无视民族差异性的想法,极容易造成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想法:认为“我”的文化是强势文化,“你们”必须要向我的文化靠拢。而且“你们”不要不服气,“我”的方法可以让你服气。这样的想法是有害的,是不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共同建成小康社会的。本文的目的之一是试图通过这个小的个案帮助读者理解文化多样性的发生和发展的成因与走向。

  注释:

  ①吴万财、王文品:《吴哩氏族谱》,手抄复印本,1997年7月6日完稿,由甘洛县王明寿提供。

  参考文献:

  [1]巫达.族群性与族群认同建构:四川尔苏人的民族志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斯沃茨,戴维.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奥莫亨德罗,约翰.人类学入门: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M].张经纬,任珏,贺敬,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王德和.尔苏藏族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5]毛泽东.论新阶段[A].毛泽东集:第六卷[M].近代史料供应社,1975(1938).

  [6]Gerth,H.H.,and C.Wright Mills.FromMax Weber:Essays in Sociology[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70.

  [7]皮科克,詹姆斯.人类学透镜[M].汪丽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Barth,Fredrik.“Introduction.”InFredrik Barth,ed.,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M].Boston:Little,Brown andCompany.1969:9-38.

  [9]Bentley,G.Carter.Ethnicity andpractices[J].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1987,29(1).

  [10]Bourdieu,Pierre.Title Outline of atheory of practice.Richard Nice,tran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77.

原文来源:《民族艺术研究》2015年第5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苗族鼓藏节里的斗牛文化
下一条: ·[朝戈金]如何看待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
   相关链接
·[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
·[王丹]舞蹈口述史的理论构塑与应用价值研究·[马晓飞]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传统舞蹈的当代文化价值探析
·[邓婧怡]“非遗”视域下鄂尔多斯传统舞蹈的历史记忆与身体实践·[马盛德]仪式与舞蹈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张旭]民俗舞蹈中的身体建构
·[任亚丽]舞蹈表演在情感与形式之间的表达·[秦贺]民俗学与舞蹈学双重解读下烟台篮子灯传承路径研究
·[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5月21日: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
·[巴莫曲布嫫]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国际文化政策之演进:事件史循证研究·[楚天佑]中国民俗舞蹈中的男根崇拜及其寓意解析
·[邓启耀]身体表达的规训、转译和文化体系·[陈权 阿依林芳]民间舞蹈“蛾蛾灯”的保护与传承
·古道尔、阿祖莱:“对自然的侵害正在加剧健康危机”·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 中国舞蹈学科理论体系研究项目“民俗舞蹈学”子项目研讨会
·[叶舒宪]创世神话的思想功能与文化多样性·[胡玉福]非遗保护标准与文化多样性的矛盾与调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