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杨秀]节俗的文化关联:以嘉兴清明节为例
  作者:杨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3-26 | 点击数:4703
 
  摘要:节日文化一直是民众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寄寓了人们丰富的情感与美好的愿望。嘉兴清明节的节俗内容涵盖了上坟祭祖、踏青以及浓郁的祈蚕丰收仪式。丰富的节日内涵和繁复的仪式彰显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真切地印证了地方社会里诸如“清明大如年”之类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能够继续在当代社会里发挥作用。由民俗节庆的外在显现,再转入到节日习俗的文化关联,原本普通的生活物品,借助节日这一特殊节点,加上信仰观念的注入,经由一系列仪式过程,诸多民俗事象具有了深层的文化关联。从此点出发,就能理解人们在传统节日里,对仪式的重视和吃穿用的讲究,并非是一种对表面形式的追求和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祈求长远的美好,这也是节日文化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节俗;文化关联;象征;清明节
 
  中图分类号:K8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669(2016)02-0066-04
 
  节日文化一直是民众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寄寓了人们丰富的情感与美好的愿望,尤其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几大传统节日,历经数百乃至上千年的传承变异,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且多样的节俗仪式和内容。比如春节的节令食品饺子、年糕和汤圆等,虽然早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日常消费品,但因为是在春节这一辞旧迎新的时间点上,它们便与日常消费品有了象征意义上的不同,韭菜馅的饺子谐音长长久久,芹菜馅的饺子则寓意勤快;而年糕和汤圆象征着生活年年高和合家团圆。清明节的祭祖、踏青等节俗仪式同样有其象征意义。这些节俗仪式和内容承载着厚重的象征文化,使节日成为时间长河中不同于日常的特殊时间节点。本文主要以嘉兴地区的清明节为切入点,看传统节俗如何通过具体的象征途径,与文化建立起关联及有什么样的关联。
 
  一、嘉兴清明节俗概述
 
  嘉兴隶属于浙江省,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是我国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稻作文化和蚕桑文化历史悠久且发达。20世纪90年代以前,稻作生产和蚕桑业一直是该地区广大农村的主要产业,民间流传“田好吃一年,蚕好用一年”的说法,足见当地对稻田与蚕桑的重视与依赖。此后,农村产业结构发生改变,青壮劳力逐渐放弃传统的田蚕生产模式,转向高收入的新型养殖、产品加工等行业,只有部分老年人还持续着种田养蚕劳作,但田桑收入也只能补贴家用,已远远不能满足全年的吃用开销。
 
  从调查资料看,虽然嘉兴农村的产业结构近二三十年来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农耕社会中形成的传统节俗文化还在传承。在几大传统节日体系中,除了春节,清明节的地位尤为突出,这里有“清明大如年”之说,清明节的节俗内容也相应比较丰富。嘉兴农村清明节的节期有3天,从清明日算起依次为头清明、二清明和三清明,清明日前一天俗称清明夜,类似于春节的除夕,很多仪式都在清明夜和头清明举行。节俗仪式主要有请神、祭祖、上坟、吃清明夜饭、求蚕神和踏青等。这些本来只是清明节这一时间节点中的习俗行为,但通过特定的地方性知识解释,便与其他文化产生关联,使清明节具有多重文化使命。
 
  首先,嘉兴的请神祭祖习俗。从清明节的食品来看,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请神祭祖用的供品,另一类是家人自用的食品。这两类食品有部分重合,但有严格的程序,必须是先请神,再祭祖,最后家人食用,自高而低,顺序不能颠倒。所请神灵为天官、蚕花娘娘、海神娘娘和财神等民间信奉的各路神仙。祭祖主要是祭祀自家祖先,顺便也供奉无子嗣的“孤魂野鬼”。请神祭祖都是一家一户单独来做,多在清明节前一天进行,所用的供品食材基本一样,提前备好。前面说过,嘉兴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其丰富的物产在清明节的食品中也有体现,既有整只鸡、整条鱼、猪头或大块猪肉,也有糯米粽以及用糯米粉蒸制的多种食品。请神用的鸡和猪肉稍微水煮一下即可,不用烧熟,鱼要用活鱼。请神仪式结束后,把鸡和猪肉回锅做熟,留待祭祖仪式用;把鱼拿到河里放生。俗信认为,鱼游得越远财路越广。再另做一份熟鱼祭祖,这是两者食材的区别所在,其余都一样。有用绿色的草汁糅合糯米粉煎熟的芽麦塌饼,蒸制的清明圆子、茧圆子、立夏狗、困猫等食品。桐乡一带还有用茧圆子垒成“茧山”,外面用不掺和草汁的白米粉一圈圈缠绕,相当于蚕丝。立夏狗是用糯米粉捏制成狗的形状,也有根据家人属相捏出相应的十二生肖形状,也多以立夏狗统称。仪式过后,把立夏狗串起来挂到屋内通风处,待立夏日给家中老人小孩吃,据说可以预防一种叫疰夏的疾病。困猫的形状是卧着睡觉的猫,寄希望家中婴儿在养蚕时节能像困猫那样安睡,家人才能腾出精力全身心投入养蚕劳作中。供品里还有藕,取藕的多丝之相。有些人家最近几年还买来现成的粉丝用作供品,以求神祖保佑蚕茧多丝。除了这些供品,还有上好的时蔬水果和酒水饮料等。
 
  请神祭祖之后,人们开始忙活自家人的清明夜饭,嘉兴人很看重清明节的家人团聚,看重清明夜饭。除了前面的供品可加工食用外,还有几个也算是必备的清明菜,通常有螺蛳、马兰头野菜等。当地有“清明螺,赛只鹅”的描述,言说清明螺的肥美,挑出螺肉的动作俗称“挑青”,二三十年前,还有将吃完的螺蛳壳扔到房顶的习俗,俗称“赶白虎”“除瓦刺”,这样做都是为了自家养的蚕不生病。食用时令绿色菜蔬,主要是在大地复苏草木生长时节,用绿色代表生命旺盛、生机勃勃的吉祥寓意。据老人回忆,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还不宽裕,多数人家清明夜饭上的那盘鱼并不舍得吃,而是要留到农历四月二十八日,蚕快结茧时,在请五圣菩萨佑蚕丰收的仪式上再用。这期间自然少不了花心思好生看护,不定时地回锅热透以防变质,不可避免地发霉长毛了,更要及时清理。这盘主要用来摆摆样子,到最后没法吃的鱼,民间又称“看炖鱼”。除了清明,春节期间也有此一习俗。
 
  其次,嘉兴人的上坟习俗。嘉兴人除了在清明节举行请神祭祖仪式外,春节、七月半和冬节(冬至)也都祭拜,供品照例用鸡鱼肉和时令蔬果等,但没有前述清明节上用糯米粉蒸制成的各种食品。这些节日只是在家中祭拜神灵和先祖,但不上坟,全年的节日中唯有清明节去给先祖上坟。上坟所带的物品与坟墓类别有关,嘉兴地区有些农村已经实行公墓管理,比如桐乡乌镇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公墓设施和管理。常见的墓穴多一米见方,四角植柏树,墓碑上除名字外,多镶有墓主人照片。来上坟的人多带着印制的大面额冥币和塑料拉花,也有带鲜花或塑料花束的。祭拜时把长长的拉花缠绕在柏树上,祭拜之后,把冥币烧掉,基本就结束了。相较于新式公墓,旧式土坟还是占更大比重,桐乡河山镇的土坟多分散在林间地头。到土坟上坟的人往往要多带一把铁锹作为添土修整的工具,如果坟地周围没有树木,还要插几根竹竿,搭挂拉花式纸钱。修葺完坟墓,再用铁锹在附近挖出上宽下窄的梯形土方,形似量米的升、斗,当地人俗称“升箩”,放到坟上面,借其“升”音,祈求祖先保佑后代的日子节节高升。不同辈分的族中祖先,从高到低依次进行。同姓同宗的远祖坟,坟堆高,拉花多,充分体现了家族力量的优势,同时也是人丁兴旺、后继有人的民俗注解。
 
  嘉善、海宁等地上坟,还要带上鱼肉、青团子等供品到坟地祭祖。仪式结束后,把供品带回去或留下。几十年前,当地还流行抢坟习俗,即仪式一结束,围观守候的人就一哄而上抢食供品。民间俗信认为越抢越兴旺,抢的人多,预示着这户人家当年诸事兴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抢坟习俗逐渐淡化,多是上坟的人主动将供品拿与旁人分享。
 
  最后,嘉兴地区清明节俗中的集会、踏青活动。与前面请神祭祖的家户个体活动不同,集会、踏青等活动具有公共性,参与人数众多,场面热闹。嘉兴与湖州交界处的含山,每年清明都有轧蚕花庙会,轧是对含山上人来人往拥挤状态的描绘,蚕花是轧的目标:希望到含山走一走,家中当年的蚕茧丰收。为实现这一目标,还要带上香烛,拜求山上的蚕花娘娘等诸位神仙保佑,买几朵被称为蚕花的专制绢花带回家,放到蚕匾等处,佑蚕丰收。如今,很多农家不再养蚕,但依旧可以用此来求财、求健康长寿、求考学和仕途顺利等。据老年人讲,大约四五十年以前,每逢清明,含山脚下的运河里会集结很多船只,有拜香船、打拳船、高竿船等从事表演活动的船只娱神又娱人。两岸观众云集,商贩穿梭其间。含山周边几十里外的民众都会赶来参加,既是轧蚕花,也是游含山,后者的称谓更能体现清明踏青习俗。阳春三月,草长树绿,加之还未进入农忙季节,正是融入大自然、踏青赏春色的大好时机。与含山轧蚕花同样热闹的还有桐乡双庙渚的蚕花水会。主要表演活动也是在河里进行。陆地上则有拜蚕花娘娘和抬娘娘巡村仪式,祈求蚕花娘娘保佑天蚕茂盛,诸事顺利。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02期
【本文责编:商小琦】

上一条: ·[邢莉]民俗文化的属性再认知与文化基因的传承
下一条: ·[宋亦箫 刘琴]端午节俗起源新探
   相关链接
·2023嘉兴端午民俗研讨会举行·[叶涛]在“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沈莉]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神话的活态发展:以浙江嘉兴的蚕神神话为例
·抗疫背景下,凸显端午民俗特殊文化意义·“端午与文明生活”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举行
·“端午与文明生活”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沈莉]展望:乡愁和家乡民俗学的新发展·“民俗文化与乡村振兴”2019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召开
·[张勃]坚守与调适:城市化进程中清明节的传承与变迁·“民俗文化与乡村振兴”2019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 “民俗文化与乡村振兴”2019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郜冬萍 周磊]清明节中的游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