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段友文 刘彦]山陕后稷神话的多元化民间叙事
  作者:段友文 刘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3-26 | 点击数:7138
 

  通过对以上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祭祀、祷祝、祈求等民俗活动中以后稷为中心展开的行为叙事,至今在民间仍极为丰富多彩。后稷神话在晋陕民间的传承一直遵循着民众主体的现实生活诉求,以民间化、生活化、仪式化的行为过程再现着后稷神话在地方传承进程中的再生形态,从而使后稷神话在民间化的行为表述过程中转变为有着实用意义的“地方性知识”,隐性地存在于民众生活之中。

  小结

  通过对后稷神话在山陕民间的传承状况及叙事模式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

  第一,后稷神话的文化特质与民众认知心理是契合的。后稷神话所体现出的宗法礼制、家族观念以及护佑农业生产的神职功能都符合民众直接的生活愿望,并与民众生活相结合,稷神信仰已成为民众较为稳定的民俗生活模式。

  第二,后稷神话在民间的叙事模式是立体呈现的。民间叙事与文人叙事、官方叙事等不同,从存在方式来看,运用了民众所能认识掌握的多元化媒介,从语言、物质,再到人的身体行为等,因而形成了口头叙事、空间叙事、行为叙事的活态叙事模式,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立体、动态地展现了后稷神话在民间的传承状况。每一种日常表述模式在共同的表述主题统摄下,与其他叙事形态相联系,相互作用,互为补充,构成一种不同“文本”的互文关系,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第三,黄河流域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山陕地处中原腹地,成为上古神话发生、发展的重要地域。后稷与尧、舜、禹等始祖神历来被官方纳入到正统祀典系统之中,但他们在民间的传承中折射出不同的文化选择。官方着力彰显其周族始祖、农业神的品质,更注重对国家社稷的护佑作用,突出了其在政治层面的意义;而后稷神话在山陕的传承历史中,不仅为古之“圣贤”,还成为护佑民众生产生活的民间俗神,其神格特征已由“帝神”进一步衍化为地方性的保护神,符合民众的现实利益,成为融古帝王与农业保护神为一体的神祇,所以更受崇信。

  后稷庙等遗迹是晋南、陕西关中最为广泛的文化标识,同时也是地域乡村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历史久远而保存完好。后稷神话在民间叙事模式中实现了官方意识形态与民众现实生活诉求的对接,在民间化的进程中更为贴近民众日常生活,因此后稷神话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民间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心灵和物质的双重要求,在乡村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民间文化的真正发展更重要的是要营建一个充满和谐、平等和宽容的社会民俗环境,就此而言,对神话在民间的传承规律进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被调查人:李文贵,69岁,原村支部书记,初中文化程度;调查人:段友文、刘彦、田洁;调查时间:2006年9月28日;调查地点:武功镇。

       ②《二月二庙会记》1991年立碑存新绛县阳王镇稷益庙正殿前东侧,高171厘米,宽74厘米,厚18厘米。

  参考文献:

  [1]董乃斌,程蔷.民间叙事学论纲[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2)(5).

  [2]王国维.观堂集林: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陕西省岐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岐山县文史资料:第七辑[Z].岐山彩印厂,1992.

  [4]扶风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扶风县民间故事集成[Z].扶风县印刷厂,1989.

  [5]浮山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浮山县民间故事集成[Z].临汾地区印刷厂,1987.

  [6]何燊,冯文瑞.中国地方志丛书·万泉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7]沈凤翔.中国地方志丛书·稷山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8]王国维校.水经注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9]康海.中华地方志丛书·武功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10]山西省万荣县志编纂委员会.万荣县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

  [11]洪颖.艺术人类学行为研究的主要范畴刍论[J].思想战线,2007(2).

(本文刊于《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钟进文]藏族《格萨尔》在土族和裕固族中的流传与变迁
下一条: ·[张勃]明代国家山川祭祀的礼仪形态和多重意义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商梦圆]陕西白水仓颉传说与仓颉信仰的日常表现形式
·[程萌]网络游戏中民间叙事的传统化实践与文化认同·[隋丽]民间叙事的情感逻辑:基于黄振华故事讲述的分析
·[李一凡]地方民间叙事中的“箭垛式”名词·[李欣]长平之战与民间记忆
·[江帆]民间叙事生成与演化的内在逻辑·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李扬教授讲授“国际视野中的都市传说”·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施爱东研究员讲授“故事的结构法则与创编技巧”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陈泳超教授讲授“仪式文艺的叙事策略”·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刘魁立先生讲授“民间叙事的形态研究”·[王尧]民间叙事的层级与名—动词性二维系统
·[蒋好霜]中国民间叙事中的报恩母题与性别实践·[詹娜]喀左蒙古族民间叙事群体生成的动力解析
·[陆慧玲 李扬]菲尔德对女性民间口头叙事的搜集与创编·[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
·[段友文]山陕豫民间文化资源谱系建构与乡村价值发现·[梁家胜]民间叙事的演述逻辑与建构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