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刘锡诚]黄石:一个被隐没的民俗学家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3-01 | 点击数:5089
 

  关于端午节的源流,古代文献中的记载颇多,清代编纂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曾将这些材料汇为两卷;近现代以来,学者们对端午节的源流所作的考证、对相关民俗事象所作的阐释以及对其性质的探索,文章也不少,但纷然杂陈、众说不一,以至于今天我们也还有很多的话题可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见诸报端的文章,不下几十篇。重要的,如江绍原的《端午竞渡本意考》(《晨报副刊》1926年2月10日、2月11日、2月20日)、陆侃如的《五月五日》(《国学月报汇刊》第1期,1928年1月1日)、徐中玉的《端午民俗考》(《国闻周报》第13卷第5期,1936年6月29日)、欧阳云飞的《端午恶日考》(《逸经》第32期,1937年6月20日)、间堂的《端午节考》(《论语》第114期,1937年6月)、闻一多的《端午考》(《文学杂志》第2卷第3期,1947年8月)和《端午的历史教育》(1943年7月)等。20世纪下半叶,大陆和港台学者发表的端午考源和文化阐释的文章就更多更丰富了,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不仅表明端午在中国南北各地的老百姓中从来不是一个僵死了的历史记忆,而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民族节日,而且也始终是中国学者所关注的“活态”的文化现象。

  《端午礼俗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其叙述和论证的实证性,重视让材料和事实说话,结论则在材料引证和分析之后。一方面,纵向上,作者把自先秦以来(作者认为“端午节发源于先秦,历二千多年”)历朝历代有关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民俗事象作了历史的梳理与辨析;另一方面,横向上,对可能找到的全国各地有关端午节的历史记述和鲜活材料搜集起来,进行了归纳、比较、分析、阐释。纵向和横向地搜集相关材料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是20世纪早期的文艺学家(如胡适)和民俗学家(如顾颉刚)已经大量、广泛采用并获得相当成就的一种研究方法,而对民俗事象作意涵或象征的阐释的研究,则在黄石著作中成为一个耀眼的亮点。

  黄石笔下的端午节风俗习惯和民俗事象种类甚多,如时食之角黍、羹汤、端午酒、端午宴,祭祀(送瘟神、禳灾逐疫),蓄兰沐浴、采百草和斗百草、捕蛤蟆、熙游和避灾、竞技,龙舟竞赛,辟邪法物如辟兵、系红丝线(朱索)、长命缕、戴香囊葫芦、插菖蒲戴艾草,等等。但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他对端午节诸多风俗习惯中全国各地普遍流行、移动或分布最广,因而也是最为重要的两个事象——角黍和竞渡——的颇见深度和颇具兴味的阐释,有着独特的贡献,尽管在他之前,已经有学者(如闻一多)也从不同角度对这两个问题分别发表过一些见解。譬如,在论述角黍之前,作者先把他观察和论述节期时食的特殊视角和原则提了出来:“国人生活”“以应天顺时为节律”,而“节期的时食,多数不但‘应时应节’,并且还含有特殊的意义,或象征某种故事,或象征某种现象,或代表所祭祀、所纪念或所畏惧的对象,食之有种种不同的作用,或增加活力,或与鬼神灵物契合,而取得其‘法力’,或借饮食驱邪祛病,种种动机,不一而足”。他的观察视角和立论原则,使他对时食特别是角黍(粽子)的文化象征含义的剖析,具有了值得注意的新意和深意。对龙舟竞渡的文化象征含义的论述也一样。作者运笔从历史的深处一路走来,发掘出在龙舟竞渡的乐事和仪式背后所掩盖着的或被遗忘了的“驱逐恶神厉鬼,消除病疫灾殃”的古俗原意。

  民俗永远处在嬗变之中,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民俗文化模式。但在眼看着端午节的丰富内涵就要蜕化为只是吃粽子,所有民族节日的丰富内容越来越简化为“美食节”,我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活力在现代化、市场化的剧烈冲击下变得十分脆弱甚至衰微的当今之世,作者在40多年前写下的这些论说,对于今天的读者了解端午节的来龙去脉、丰厚的文化底蕴,仍然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对于提醒民族和群体的节日记忆,在当代青年中重现一个全像的端午节文化,显然是十分有益的。

  以往研究黄石的文章,包括《黄石民俗学论集》中的序、著述年表,都没有注意到他还有一部初版于1935年、题为《星座佳话》(《星座神话》)的神话学专著。201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温哲仙博士,在天文学界人士李元、陈丹的推荐和配图下,出版了黄石的这部几被淹没的神话学著作,真是值得民俗学界和神话学界高兴的事。在这部书的前面,温博士写下了一段简介和告白:“我国著名神话学家黄石先生的名著《星座神话》(开明书店,上海,1935),曾对中国的天文爱好者和文学爱好者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星座神话》是借助古典星图和西洋名画,以及天体摄影作品,对黄石先生的原著进行全新的诠释、补充和再创造,是凭借数字化时代崭新的视觉面貌来完善和深化原著,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天文学的起源和萌芽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神话是与人类文明同时诞生的,而《星座神话》正是把科学和文化、天文与人文融合在一起的交融点。从这一层面而言,本书所表现的内容,不仅对于天文爱好者、文学爱好者和美术爱好者是一席华美的盛宴,就是对于普通公众了解科学与文明的起源,了解人类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7年02月20日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林富士:吾将上下而求索
下一条: ·邓启耀:梦得寂寞 ——怀念李亦园先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