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共享单车照出的种种怪象
  作者:莫凡 李松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24 | 点击数:3357
 

  正因“公地悲剧”的存在,共享单车这个模式能不能持续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的道德观念。“国外有一种共享图书馆就是类似的例子,公园里摆一个书架子,上面有书可以借来看,但如果人看完了都不放回来,共享图书馆就肯定做不下去。”

  公德水平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息息相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大幅度提升的。梁小民认为,除了要大力在网络和媒体上对不良现象进行曝光,法律法规上也应该进一步完善,对发现的破坏及偷盗问题进行严惩。

  使用者的道德决定了单车的寿命,而单车公司的道德则可能决定一个行业存在与否。目前,共享单车使用者在注册时需要先支付一百乃至数百元的押金,由于用户数量庞大,随之而来的巨大的押金池的安全问题也不禁让人担忧。“为了规避风险,企业的准入制度、所应承担的义务等方面也应该被尽快规定清楚。如果出现什么问题,如何从法律和行政的角度对企业进行处罚也应该有据可依。”

  社会学家郑也夫

       与其等待国民素质提高,不如革新技术发展家用单车

  早在1994年,社会学家郑也夫就对我国私人轿车的发展提出了反对,与此同时,他不断号召市民用骑自行车的方式出行,他至今也仍然身体力行地骑车上路。共享单车引入北京半年来形成了“爆炸性”的效应,自行车也再度变成了一种时尚潮流,对于共享单车的发展,郑也夫表示“愿观其成”。

  “我说‘愿观其成’,是因为我愿意看到这种尝试,如果成功了,长久发展下去了,必然能够带动自行车的发展。但为什么我不是说‘乐观其成’呢?还是因为这种共享单车的模式存在着矛盾。”

  矛盾是什么?就是围绕着共享单车所展现的,对公共财产进行侵占、破坏等一系列公德问题。在郑也夫看来,其实在很多年前我们就曾经历过“共享模式”的尴尬。“就是在手机还没发明出来的座机时代,我们在外面打电话要靠什么?靠公共电话机。而当时公共电话机的使用情况就反映了很多人素质的低下。”据郑也夫回忆,那时的公共电话机是不断在建,但也不断地遭人破坏。“公共电话亭永远是破破烂烂的,十部电话可能有五部都打不了。”

  好在,手机的出现让“排队打公共电话”这段时期并没有持续很久,围绕着公共电话机的公德问题也逐渐被人淡忘。“但如果说手机没发明出来呢?如果到现在都必须要打公用电话呢?那现在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可能就不是共享单车,而是公用电话机了。”

  郑也夫认为,公用电话机与手机的关系说明了一个道理——与其去等待国民素质的提高,不如革新技术去发展家用单车,或者至少应该两条路并行,不能只顾共享单车的发展而不顾新型自行车的研发。“如果你想减少公共自行车的人为破坏,必然要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监管,投入也并不小。而如果我们能像手机取代公用电话那样,发明出一种轻便、可折叠可携带的家用自行车,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我对于未来的设想,是人们能拿着体积极小的折叠自行车上公交、上地铁,下了公交地铁打开自行车就能骑。”

  建议

  交通专家徐康明

  共享单车管理可采用“负面清单”模式

  目前,共享单车的发展还处于各家占领市场、快速扩张的阶段,由于没有相关的规章可依,政府与企业在应对问题时的反应会有些滞后。交通专家徐康明表示,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合作,采用负面清单的模式完善与共享单车有关的规章。“负面清单就是规定哪些事情不能做,目前至少有四点需要关注,第一是共享单车的停放,哪些区域不能停;第二是骑车人,哪些人群不能骑;第三是车况问题,什么样的车辆不能继续使用;第四是押金,不能被挪做怎样的使用。”

  共享单车怪象的出现,除了某些人自私与牟利心作祟,很大程度上也与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有关。目前,共享单车企业多采用“群众举报”的方式来协助进行共享单车的管理,徐康明认为企业应该在管理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任何一项服务都是有外部成本的,不能因为节省成本而把责任推向社会。具体到共享单车的管理上,可以用增派人员的方式,可以用政企合作的方式,可以用发动民间志愿者的方式,但企业应该在其中作为主导,把管理方法进一步明晰。”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2017年2月21日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乌丙安:让传统工艺“无孔不入”地走进现代生活才是振兴之道
下一条: ·[邢晨声]回荡在山间田野里的北路梆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