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风笑天]《江村经济》教我们如何做研究
——重读费孝通先生 《江村经济》一书的几点启示
  作者:风笑天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02 | 点击数:12271
 

  为什么出国前要进行一年的实地调查?这里或许有传统人类学主要研究的是相对原始的他民族文化,而费老又是学习人类学的汉族学生等学科方面的原因。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这实际上是导师强调了接触实际社会生活、了解现实社会对年轻的社会研究者所具有的基础作用。史禄国教授的这种指导和要求,看重的不单单是收集相关少数民族生活资料的重要性,实际上他是希望费孝通先生要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有一种基本的感性认识,有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基本了解,以及有一种对实地调查过程的亲身体验。在史禄国教授看来,年轻的研究生如果不做一些中国社会的实地调查,不深入地接触一些具体的社会现实,不积累一定的社会体验,对社会生活感受空空地去国外学习,将来的学习效果就会差很多。当然,他的这种要求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着希望费孝通先生直接带着中国的现实问题去学习和研究的某种期待。这种要求和期待在今天看来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费老到达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后的指导老师弗思博士。“负责指导我选择论文题目”的弗思博士可以说是费老进行《江村经济》研究的关键人物。到达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后,虽然费老已经打算以“花篮瑶社会组织”作底子来编写博士论文,但是,当弗思博士听费老谈到他在江村的实地调查,特别是在看了费老已经整理出来的调查材料时,便独具学术眼光地让费老选择江村经济这个题目,去撰写“江村经济”这篇论文。而不是按费老自己原来的准备,去写“花篮瑶调查”的题目。可以说,如果没有弗思博士的关键指导,费老或许就会以“花篮瑶调查”的资料完成其博士论文。虽然也许同样会有成就,但享誉海内外的《江村经济》一书或许就会是另一番前景和结果。

  从弗思博士的指导中,笔者深受启发。对于研究生来说,导师的最重要作用是什么?或许并不是教会学生以前不明白的理论知识,也不是教会学生掌握以前不会使用的方法,而是在于给学生指明正确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一篇博士论文研究的方向在最现实的层面,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博士论文研究的学术高度;而在更长远的层面,则是直接影响到博士生今后的学术生涯及其发展。在这方面,笔者有着很深的体会。

  笔者1987年至1990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回想三年的博士学习生涯,笔者的指导老师袁方先生并没有给笔者上过一节课,也没有给笔者开列必读的书目。三年中导师给笔者最重要的指导是两方面:首先是给笔者定出了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研究中国的独生子女问题;其次是通过多次给笔者布置参与编写教材、著作,参与实际社会研究项目等工作任务,给了笔者诸多的实践学习和锻炼机会。正是他当时给笔者指定的博士论文方向,不仅使笔者结合我国社会现实开展了研究,顺利地完成了论文,通过了毕业答辩。更重要的是笔者以这一研究为开端,长期坚持开展研究,使之成为笔者三十多年来学术成果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两个主要研究领域之一。

  第三是《江村经济》这篇论文的实际指导老师马林诺斯基教授。他不仅同样敏感地决定并直接指导费老编写《江村经济》这篇研究论文的工作,同时还让费老将论文中的主要章节在他主持的有名的“今天的人类学”讨论班上宣读、讨论、修改,甚至重写。马林诺斯基教授这种让学生在“今天的人类学”讨论班上宣读、讨论其论文的做法,其意义远不止于提高学生所撰写的具体论文本身,而在于其对学生的学术成长及其发展所具有的重要影响和指导意义。在这方面,笔者也从自己类似的经历中得到过锻炼,有着深深的感受。

  那是在1988年前后,笔者当时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在读博士生,正在进行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和撰写博士论文。一天,笔者接到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曾毅教授的电话,邀请我到该所主办的“马寅初人口学论坛”上就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做一次报告。报告那天,下面坐着教授、副教授以及从国外回来的博士等。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报告,特别是老师们的提问和评论,使笔者受到了非常强烈的学术熏陶和锻炼,对笔者后来的学术研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更早的一个例子是,笔者1986年在北大读社会学硕士时,对社会研究方法问题非常感兴趣,当时发表的一批论文也基本上是有关研究方法的。当系主任袁方教授看到了笔者撰写的一篇问卷调查方法的论文后,不仅打印出来作为系里的参考资料,还派笔者作为北京大学的代表,带着论文到天津参加“全国第一届社会调查方法学术讨论会”。作为一名二年级的硕士研究生,不仅参加了全国的学术研讨会,还在大会上作了调查方法的专题发言,并与众多前辈、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这种经历使笔者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学术信心,也对问卷调查方法在国内当时运用的状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正是从那以后,笔者萌发了撰写一本如何设计调查问卷著作的念头。在两年后的读博士期间,笔者顺利完成了这本著作的撰写,并于1990年出版,成为笔者的第一本著作。

  从上述几方面可以看到,导师对于学生的作用,既体现在对选择研究问题的指导上,也体现在对学生提出深入实地、接触现实的要求上,还体现在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学术交流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上。所有这些方面的启示无疑都可以成为我们今天指导学生做好研究的一种很好的参考。

     (注释从略,请参见原文)

  参考文献

  [1] 甘阳.《江村经济》再认识[J].读书,1994,(10).

  [2] 全京秀.费孝通人类学研究方法探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3]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本文刊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谷子瑞】

上一条: ·[陈泳超]程憬先生中国神话研究简论
下一条: ·林富士: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邹艳梅]近二十年来礼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
·[郑雅婷]歌唱革命:东北书店出版物中的革命动员民歌研究·[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
·[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喻颖 林毅红]新时代湖北汉绣文化基因传承研究
·[虞佳芯]瑞安龙舟竞渡的变迁研究·[叶婷婷]温州市永嘉县高额嫁妆与家庭结构关系研究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宇]明清洛阳地区关帝信仰碑刻的生成机制研究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杨蕊朵]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叙事内容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