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出国前要进行一年的实地调查?这里或许有传统人类学主要研究的是相对原始的他民族文化,而费老又是学习人类学的汉族学生等学科方面的原因。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这实际上是导师强调了接触实际社会生活、了解现实社会对年轻的社会研究者所具有的基础作用。史禄国教授的这种指导和要求,看重的不单单是收集相关少数民族生活资料的重要性,实际上他是希望费孝通先生要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有一种基本的感性认识,有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基本了解,以及有一种对实地调查过程的亲身体验。在史禄国教授看来,年轻的研究生如果不做一些中国社会的实地调查,不深入地接触一些具体的社会现实,不积累一定的社会体验,对社会生活感受空空地去国外学习,将来的学习效果就会差很多。当然,他的这种要求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着希望费孝通先生直接带着中国的现实问题去学习和研究的某种期待。这种要求和期待在今天看来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费老到达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后的指导老师弗思博士。“负责指导我选择论文题目”的弗思博士可以说是费老进行《江村经济》研究的关键人物。到达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后,虽然费老已经打算以“花篮瑶社会组织”作底子来编写博士论文,但是,当弗思博士听费老谈到他在江村的实地调查,特别是在看了费老已经整理出来的调查材料时,便独具学术眼光地让费老选择江村经济这个题目,去撰写“江村经济”这篇论文。而不是按费老自己原来的准备,去写“花篮瑶调查”的题目。可以说,如果没有弗思博士的关键指导,费老或许就会以“花篮瑶调查”的资料完成其博士论文。虽然也许同样会有成就,但享誉海内外的《江村经济》一书或许就会是另一番前景和结果。
从弗思博士的指导中,笔者深受启发。对于研究生来说,导师的最重要作用是什么?或许并不是教会学生以前不明白的理论知识,也不是教会学生掌握以前不会使用的方法,而是在于给学生指明正确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一篇博士论文研究的方向在最现实的层面,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博士论文研究的学术高度;而在更长远的层面,则是直接影响到博士生今后的学术生涯及其发展。在这方面,笔者有着很深的体会。
笔者1987年至1990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回想三年的博士学习生涯,笔者的指导老师袁方先生并没有给笔者上过一节课,也没有给笔者开列必读的书目。三年中导师给笔者最重要的指导是两方面:首先是给笔者定出了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研究中国的独生子女问题;其次是通过多次给笔者布置参与编写教材、著作,参与实际社会研究项目等工作任务,给了笔者诸多的实践学习和锻炼机会。正是他当时给笔者指定的博士论文方向,不仅使笔者结合我国社会现实开展了研究,顺利地完成了论文,通过了毕业答辩。更重要的是笔者以这一研究为开端,长期坚持开展研究,使之成为笔者三十多年来学术成果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两个主要研究领域之一。
第三是《江村经济》这篇论文的实际指导老师马林诺斯基教授。他不仅同样敏感地决定并直接指导费老编写《江村经济》这篇研究论文的工作,同时还让费老将论文中的主要章节在他主持的有名的“今天的人类学”讨论班上宣读、讨论、修改,甚至重写。马林诺斯基教授这种让学生在“今天的人类学”讨论班上宣读、讨论其论文的做法,其意义远不止于提高学生所撰写的具体论文本身,而在于其对学生的学术成长及其发展所具有的重要影响和指导意义。在这方面,笔者也从自己类似的经历中得到过锻炼,有着深深的感受。
那是在1988年前后,笔者当时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在读博士生,正在进行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和撰写博士论文。一天,笔者接到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曾毅教授的电话,邀请我到该所主办的“马寅初人口学论坛”上就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做一次报告。报告那天,下面坐着教授、副教授以及从国外回来的博士等。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报告,特别是老师们的提问和评论,使笔者受到了非常强烈的学术熏陶和锻炼,对笔者后来的学术研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更早的一个例子是,笔者1986年在北大读社会学硕士时,对社会研究方法问题非常感兴趣,当时发表的一批论文也基本上是有关研究方法的。当系主任袁方教授看到了笔者撰写的一篇问卷调查方法的论文后,不仅打印出来作为系里的参考资料,还派笔者作为北京大学的代表,带着论文到天津参加“全国第一届社会调查方法学术讨论会”。作为一名二年级的硕士研究生,不仅参加了全国的学术研讨会,还在大会上作了调查方法的专题发言,并与众多前辈、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这种经历使笔者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学术信心,也对问卷调查方法在国内当时运用的状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正是从那以后,笔者萌发了撰写一本如何设计调查问卷著作的念头。在两年后的读博士期间,笔者顺利完成了这本著作的撰写,并于1990年出版,成为笔者的第一本著作。
从上述几方面可以看到,导师对于学生的作用,既体现在对选择研究问题的指导上,也体现在对学生提出深入实地、接触现实的要求上,还体现在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学术交流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上。所有这些方面的启示无疑都可以成为我们今天指导学生做好研究的一种很好的参考。
(注释从略,请参见原文)
参考文献
[1] 甘阳.《江村经济》再认识[J].读书,1994,(10).
[2] 全京秀.费孝通人类学研究方法探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3]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本文刊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谷子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