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风笑天]《江村经济》教我们如何做研究
——重读费孝通先生 《江村经济》一书的几点启示
  作者:风笑天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02 | 点击数:12269
 

  今年是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第一次“江村调查”的80周年。在费孝通先生一生众多的著述当中,基于江村调查资料写成的《江村经济》一书,无疑是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一本。这种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费孝通先生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更主要的则因为它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马林诺斯基高度评价这一研究的贡献,指出它不仅从人类学研究中常见的“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跨越到“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人在本乡人民中间进行工作的成果”。

  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对《江村经济》的研究很多,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对这本著作及其研究结论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这种探讨的内容除了涉及到与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相关方面外,还涉及到一些其他方面的主题。比如,有学者在思考“《江村经济》一书是否已经提出了对中国社会变迁机制的独特理解”的问题。也有学者专门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费孝通先生这本久负盛名的著作进行过探讨和总结。比如,韩国学者全京秀就曾以《江村经济》为例,探讨了费孝通先生的人类学研究方法。他认为,费孝通先生在三个方面对田野调查研究的方法论做出了贡献:“第一,《江村经济》为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化提供了范本。第二,《江村经济》为中国农村社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费先生通过对‘江村’的研究,为当时的知识界提供了参与式研究方法。第三,与以往人类学界主要以无文字的社会为调查对象来撰写民族志不同,费先生通过对中国农村为背景的‘江村’的田野调查,开创了人类学对有文字记录的社区研究的先河”。

  《江村经济》一书来源于八十年前费孝通先生进行的“江村调查”。1938年,他以江村调查所得到的资料完成了博士论文,顺利通过答辩。第二年,其博士论文以《中国农民的生活》为题在英国出版。直到1986年,也就是在他第一次进行江村调查五十年后,这本以《江村经济》为大标题,而以原标题“中国农民的生活”为副标题的中译本才在国内出版。那时,笔者还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一名在读硕士研究生,买到和学习了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这本著作,从中得到了不少启发。三十年后,当笔者再次重读此书时,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很小的细节却给了笔者新的启示。因此,在本文中,笔者不准备就与《江村经济》一书主题内容相关的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农民问题,或者更高层次的中国社会变迁机制问题等展开探讨,也不想仅仅从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一书中所采用的人类学具体研究方法方面进行探讨,而想结合笔者重读此书时所获得的几点新的感受和认识,从更一般的“如何选择研究问题”、“如何像人类学家那样做研究”以及“如何指导学生做研究”等方面谈谈《江村经济》一书给我们的启示,以此来与广大同行进行交流。

  《江村经济》一书共由六个部分组成:除了费孝通先生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这一主体内容外,还包括马林诺斯基的序、费孝通先生为出版此书所写的“著者前言”、其1957年第二次访问江村后所撰写的“重访江村”、1981年其赴英国接受赫胥黎纪念奖章前第三次访问江村后所撰写的“三访江村”,以及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人类学教授葛迪斯博士根据其1956年在江村调查后所撰写、1963年出版的“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生活”的中译本等部分。笔者的几点新认识、体会和启示就来自于这几篇文字。

  一、研究问题从哪里来

  研究问题是一项研究的起点。选择一个恰当的研究问题是研究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研究问题从哪里来?”则常常是困扰许多社会研究者,特别是年轻研究者的一个现实问题。重读《江村经济》一书给我的第一点启示,正是与这一问题有关。先让我们来看看费孝通先生所完成的这项著名的研究,其研究问题是从哪里来的。

  费老在该书中文版的著者前言中写道:“这本书的写成可以说是并非出于著者有意栽培的结果。而是由于一连串的客观的偶然因素促成的。”从《江村经济》一书的介绍中可以看到,费孝通先生所说的这种客观的、偶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费老出国留学前,携新婚妻子王同惠女士在广西大瑶山进行调查时发生意外,导致“妻亡我伤”;二是在他养伤期间,接到姐姐让他到江苏吴江县开弦弓村参观访问的邀请,于是回到家乡边养伤边访问;三是在开弦弓村参观访问时,他受到农民的“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的吸引,于是对该村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四是在远赴英伦的海船上两个多星期闲着无事,于是将调查资料整理成篇;五是负责指导他选题的弗思老师让他将原来准备作为博士论文的“花篮瑶的社会组织”的题目,改为以江村调查的资料撰写“江村经济”的题目。

  阅读费老的这一段叙述,似乎告诉我们的是:如果没有费老出国前的云南调查,妻亡己伤;如果没有其姐姐的邀请,到江村养伤访问;甚至如果没有海上两个多星期的闲暇时光;以及弗思老师的建议,或许真的就没有今天的《江村经济》。然而,各种偶然的事件往往只是促成一件事情发生与否的外部因素。虽然导致费老完成《江村经济》一书的每一个偶然事件今天我们都不可能去复制。但从这些偶然事件中去寻找有意义、有价值、有启发的因素,去发现可以学习、可以借鉴、可以运用的原理和方法,则是我们今天重读该书的价值所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谷子瑞】

上一条: ·[陈泳超]程憬先生中国神话研究简论
下一条: ·林富士: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邹艳梅]近二十年来礼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
·[郑雅婷]歌唱革命:东北书店出版物中的革命动员民歌研究·[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
·[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喻颖 林毅红]新时代湖北汉绣文化基因传承研究
·[虞佳芯]瑞安龙舟竞渡的变迁研究·[叶婷婷]温州市永嘉县高额嫁妆与家庭结构关系研究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宇]明清洛阳地区关帝信仰碑刻的生成机制研究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杨蕊朵]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叙事内容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